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
一、简答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1.2011 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维度
有哪些?
2.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5.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轨迹是什么?
6.简答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演变轨迹。
7.简要说新中国以来的几种语文教学范式?
8.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论述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角有哪些?
2.当前教师们把使用的教科书称为“教材” ,请你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加以论述。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4.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写作教学加以论述。
5.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
6.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7.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8.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
三、撰写教学设计
1、给《左心室、右心室》写一份探究性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己确定
不经意间,岁月的滑轮又运来了冬的诗签。那些在人生路上散落的情节,也静静的抖落在了窗台上。那些
或远或近的相思,一个个在窗前排开,像一朵朵花儿在淡然开放。心兀自暖了起来。
在平淡的时光里,我拥有了两份爱。一份是老公的爱。我一直是他种植的一株花,他默默无语只是用所有的
爱来灌注。背上他的行囊远走天涯,任思念流淌为一江春水。
我把左心室给他,每个夜晚以相思为词,真心为曲轻轻吟唱一首心曲。把所有的思念漂游千山万水,静思静 绪安然陪伴。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 只有用真心写在我手心里的“爱”字。 没有大富大贵却有胜过大富大贵的快 乐和踏实,我用心收集点点滴滴,放进我的左心室。闭上双眼摇曳在相思辉煌的冬季里。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
季节更迭,转眼寒假将至。
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也远走他乡,留给我的也是不敢言语的思念。每当电话响起,听到那一句:好好照顾好
自己,千万别让我担心。自己在家别苦了自己,我还要给你这个司令争光呢。泪水像开泻的闸门。
我把右心室给儿子,把所有的空间都写满。从来不敢说:儿子我想你。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阅所有的
记忆。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他的每一次拥抱,每一个吻如宝如珠。
儿子给了我另一份爱,不曾想我已成为儿子的牵挂。白发渐增的我幸福至极。我一直相信儿子的能力,从来
没有质疑过。我不求他多优秀,他多能耐。只要他做好自己, 尽力书写好自己的人生足矣。
简洁的调调:
窗外夜空深远,寂寂的冬夜思念长如风。在这如莲的时光我只有静静的等待,等待月出月圆,等待团圆。
思念的时候,打开我的左右心室,独揽两份不同但都火热的爱,拥抱着在这冬夜里,温暖的入眠。
2、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拟并要在设计中注明)
鬼谷子 ·反应(节选)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 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 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 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 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 疑。
故善反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    ,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
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 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 而比之,以 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 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 作言默,与此出 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
3、请给《再别康桥》写个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4、根据材料进行教学设计
青春已逝,再唏嘘亦枉然
/ 清风 屈指年华,数载成烟。我紧握着某些漂泊已久的思绪,又一次在静身在深 里书下光阴的诗行,浅唱着 青 春年华里散去的歌。
不经意的回首,是那年匆匆走过的 时光 。一个人走过的路,一个人撑起的 坚强 ,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曾经年 少。
似乎跟记忆有关的东西,只要你一去触碰,敲打的回响,都是那么的显得忧伤。我承认自己喜欢追想,也 习惯了去回望来时的路,而每一次去想,禁不住的泪花,便会打湿我的眼。
犹新记得,那年离家,告别自己的亲人,背起简单的行囊,去追寻心中的大漠。或许;儿时总好幻想,幻 想有一天独自一个人, 踏上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大漠, 去感受海阔天空下, 一个人一望无际的孤独。 漂泊的旅途, 点滴都成了我记忆里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种种欢乐和天真烂漫的懵懂, 都是那样的美好, 像及了一首自己喜欢哼 唱的歌,总会常常在记忆中重现儿时的美好。
时隔多年,当我又一次想起,曾经走过的路时,不由心的一阵叹息,跌落在过境的回忆中,
泛起了浪潮汹 涌的失落感,是啊!多少青春已逝成歌,即便再回忆,都无法裱装往昔,唯有孤独竟是那样的显得无助和茫然若 失。
起身看夜的窗前,昏黄的灯火中那条空无一人的长街,格外冷清的气氛中再一次想起 童年 ,和小伙伴们嬉 戏打闹的场景,单车奔跑的年少,浮动的那样清晰,只是、唯昨天早已不在!我的年少,我的青春,都已经走的 很远很远。
写字是自己一直不变的爱好,习惯性的动作,喜欢指间轻划的笔,可以将点滴喜怒哀乐,注入在笔尖上。 而何时这本青春的薄册,里面满满都是自己记下的哪年哪月?真的过了很久吗?每行字迹都有着太多动情的回 顾。
就这样翻看了很久,也不断回忆了很久。看着童年的笔迹,兜兜答答圈出的拼音文字和而今用草书写出的 一页页黑白,相其对比之下,原来、笔也苍老了不少啊!
面对天真的童年,回想无忧无虑的快乐,太多憋在心头的便只有叹息。成长中经历的风风    雨,青春里流
逝的光影悸动,如同一部电影,不同的剧情和角,历历在目的在脑海中臆想。
回不去的固然回不去了,再多的唏嘘都不过是枉然。时间不停流逝着让太多东西,变了本就的面目,只留 给我们一纸经年的回顾,这应是一种多情的回想吧。如我捏握记忆一般,像一种放不下的往事。
青春已逝,岁月载着梦幻的歌谣在不断的婉转,即使动人的旋律,即使心疼的律动,都成了那些走远的曾 经,过往在心间来来回回,可又面对流光的无情,我们只能叹息些许,这便是似水流年。
存放好的美丽,在时光飞逝的风景中,渐渐也会变的模糊不堪。多少走过的点滴,成长了而今的自己,其 实,每一场成长的洗礼背后,我们一路都走的很辛苦,这应该就是人生的经历。
人生如梦,浮沉飘动着青春靓丽的风景,细碎的片段,回顾时美丽。我知道,这无情的岁月,它一直没有 留给我什么,唯一留下的就是记忆,还有这沧桑如灾的苍老。
青春已逝,再唏嘘亦不过枉然,对于现在的生活,我们能做的,我想就是活好每一个当下。向晚的年华, 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回顾,让这这双珍惜的手去珍惜身边的拥有,学会去更好的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
一、简答
1.2011 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维度 有哪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人文性原则、文学性原则、时代性、基础性、兴趣性原则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 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 科学 精神;说语文学科 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
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 文本的互动。
4.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心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因人而异。
5 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轨迹是什么?
语文工具性 —— 语文思想性 ——工具与思想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语文教材的演变轨迹
语文教科书 —— 语文教学材料的转变,从教本向“教学的例子”转变。
二、论述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角有哪些
论述中应涉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激发者的作用,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思想。
2.当前教师们把使用的教科书称为“教材”    ,请你就“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加以论述。
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回答出来,并阐明理由,重点是教材是学习的凭借担不是学习的
全部。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 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语文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 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 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
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 重体验呢? 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 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 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