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深入研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从形式韵律、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对比,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与文学价值。
    审美鉴赏与创造  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探究诗歌,并写作诗歌评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模仿喜爱的诗人作品,创作一首诗。
    文化传承与理解  查阅资料,拓展阅读,梳理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诗人、诗作,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诗歌的成就和意义。
    教学重点  研读赏析两首现代诗歌,激发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梳理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了解其主要流派及代表诗人、诗作,模仿喜爱的诗人作品,创作一首诗。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比较阅读、交流研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知人论世,朗诵研讨,理解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它们在形式韵律、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世纪以前,梁启超先生发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大背景下,胡适的
《尝试》、郭沫若的《女神》横空出世,新诗初登文坛,引起社会轰动。诗人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或继承或打破,或吸纳或改造,开辟出一片片不同风格流派的新诗的天地。
    今天,我们走进现代新诗的两首名篇,感受它们不同的情感与风格。
    二、文本研讨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走进诗歌
    活动引领:《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这两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和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工具书,预习诗歌,完成下面的表格;课堂上展示并交流。
    作品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1929年赴法国留学,专攻绘画艺术,接触了大量西方哲学、文学著作,受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兰波、波德莱尔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学学习绘画之余试验写诗。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的命“克父母”,于是他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抚养。大堰河是大叶河村人,是童养媳,没有自己的的名字。艾青 5 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落,不准称自己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相比之下,养母大堰河却给了他温暖的母爱和幸福的家的感觉。1932 年冬,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诗几经辗转,于1934 年发表,艾青一跃成为中国诗坛的明星。
    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
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与闻一多等人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欧游,故地重游。7月底,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11月6日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学习活动二:分组朗诵,体悟诗情
    活动引领:诗歌是语言的精灵,诗情、诗韵、诗的美感是必须通过朗诵来品味的。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诗韵、诗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1.配乐朗诵。四个小组合作朗诵《大堰河——我的保姆》,两位同学朗诵《再别康桥》。
    2.交流评价,总结现代诗朗诵技巧。
    (1)把握诗歌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再别康桥
    总结:《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主要情感是对大堰河深深的爱、怀念与赞美,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控诉,情感十分浓烈,表达是直抒胸臆式的;《再别康桥》则是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对母校的深情眷恋及离别的哀愁,情感是淡淡的,表达是含蓄委婉的。
    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把握特点
    活动引领:两位诗人都曾留学国外,受到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这两首诗都是他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名作,二者在诗歌形式韵律、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母亲”,母亲之恩在于养育;《再别康桥》写母校,母校之恩在于启蒙。这两首诗在写“母亲”、母校时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异同?
    对比角度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形 式 韵 律 异 全诗13节,4-16行不等,每行2-22字,参差不一,散文化;不押韵。 共7节,每节4行,每行6-8字,字数相近;每节偶数句押韵。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同 但是现代新诗,受到西方文学影响。
    意  象 异 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一丈平方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厚大的手掌、围裙上的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衬衣的虱子、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的花纹、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冰屑悉索的萝卜、黄土下紫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日常生活事物意象、描述性意象)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别离的笙箫…… (景物意象、想象性意象)
    同 彩丰富,画面感强。
    艺术手法 异 联想、排比、呼告、对比 比喻、拟人
    同 复沓
    表格解读:
    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自由诗:诗体的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差异。
    新月派:“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
    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错落有致;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脍炙人口,是现代诗歌的名篇,请赏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①大量排比:细致刻画大堰河的形象,表达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如第4节,诗中连
用八句“在……之后”,八个细节,八个叙实性意象,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赞美了她勤劳的品质,另一方面刻画了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是每时每刻的,赞美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如第7节,诗中连用六句“她含着笑,……”,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为了生计勤奋劳苦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对待生活的希望与憧憬。总之,诗歌中排比的使用,不仅细致地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乐观的性格,也以整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酣畅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乃至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与赞美。
    ②反复呼告:抒发诗人真情,讴歌保姆对乳儿的至爱。反复,如第7节的“她含着笑,……”,作为劳动妇女的大堰河没有对苦难生活的抗争,只有任劳任怨的劳动,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含着笑”的,生活的乐观冲淡了生活的苦难,这种乐观感染了诗人,使诗人认识了苦难劳动人民高贵的灵魂,使诗人唱出了对大堰河般的保姆的赞歌。除了反复,文章还使用了呼告的手法。诗人反复地呼唤大堰河的名字达15次之多。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能造成反复复沓的音节效果外,更是诗人对大堰河有一种强烈的赞美之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