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咏叹调《一首桃花》的音乐风格
演唱技巧
徐娟 / 王一禛
摘  要:我国有名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小剧场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中属于开先河之作。文章为了了解小剧场歌剧的特点和小剧场歌剧的创作想法,对《一首桃花》这首歌剧咏叹调选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诗歌的美感、作品曲式和音乐风格以及演唱技巧,说明了小剧场歌剧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歌剧表演艺术的表现途径,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音乐风格;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徐娟(1981-),女,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一禛(2000-),女,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  言
中国的第一个小剧场作品《再别康桥》于两千零一年十二月开演,其年代特征很鲜明,有外国强烈的“室内歌剧”特征。小剧场歌剧在题材选择,情境设置和舞台设计等各方面与传统歌剧相比更加简约,这样使小剧
场歌剧更能在内容方面突出,更容易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唱段之一《一首桃花》自开演以来,就一直保持着自然、深情的旋律,受到人们的广泛传唱和喜爱。本文围绕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段《一首桃花》进行分析,为小剧场歌剧这一新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借鉴。
一、歌剧《再别康桥》的概述(一)作者介绍
《一首桃花》的作者是林徽因,林徽因因为徐志摩到香山来看她从中受到启发,创作了这首诗歌。著名的徽因客厅是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定期聚会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谈论诗歌、哲学和建筑艺术等不同的领域。林徽因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她精通诗歌、哲学和建筑艺术等不同的领域,是一代才女。在文学巨匠泰戈尔来访期间,林徽因的社交能力和知识使她成为首都文化界的名人。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目的是追求林徽因,这件事引发舆论哗然,媒体纷纷传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但在这件事发生以前,林徽因就已经向徐志摩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说明了自己
不想和徐志摩发展成婚姻关系。并通过信函告知徐志摩自己的态度和决定。由此可见,林徽因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人,也是一个能够合理、恰当地处理自己情感的知识女性。徐志摩在一次意外的飞机失事中去世,极大地改变了陆小曼的生活,陆小曼在经济上也没有徐志摩在世时那么方便。林徽因一直照顾着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生活上。这足以看出林徽因对徐志摩友谊的诚意,也足以体现林徽因虚心诚恳、重情重义的品格。
(二)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于两千零一年十二月在北京市人艺小剧院公演。编剧是陈蔚先生,由周雪石先生作曲,蒋力制作,李玉宁担任指挥。作曲家周雪石在创作作品时主要有两点比较注意,一是旋律要容易被大众记住,二是作品要大大发挥小乐队的特点。陈蔚在构思《再别康桥》这部歌剧时,有意识地去了解了徐志摩,林徽因等知识分子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他在歌曲中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好,更能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气质。与以往的歌剧不同,该剧开创了一种新的作曲思路:将中国诗词融入声乐之中,创作出同时适用于多种演唱风格的戏曲作品。
歌剧《再别康桥》是由四幕歌剧《林徽因》改编后得来的。《再别康桥》上映的时候,只有七种乐器,主要是大提琴、钢琴和小提琴,其他乐器都作为配乐出现
歌曲引子结束,钢琴加入了快速的分解琶音还加入音阶下行,并用两个琶音和弦进行连接,预示着即将进入歌唱的部分,为后面音乐地进行做了充分的铺垫。整首乐曲,先由小提琴旋律平稳进行,再加入不和谐的音
谱例2:
(二)旋律特点
《一首桃花》原诗是林徽因写的,徐志摩去香山看望生病的林徽因,让林徽因灵感突现。词曲家把这首诗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段描绘的是“安静”的桃花,“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文字,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最后随着小提琴和钢琴一同创造的优雅的气氛,我们演唱声乐的人用极弱的嗓音来抒发作家的本要表达的感情。接着,我们把歌声和情感逐渐表达出来,前半段中大量运用了切分与附点的节奏,讲述所写的故事情节,以桃花的美来刻画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女性的形象,以寄托词作家的情绪。而B段与A段中的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而B 段正处于曲子的高潮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在这一段中,曲作家在速度、力度和节拍中都写得与前一段不同,旨在烘托氛围,对桃花所衬托出的女性的形象表示了充分肯定。
(三)钢琴伴奏
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歌者一定要对经典作品《一首桃花》有更深的理解,学会读谱,分析它的伴奏织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歌曲开头伴奏音乐优美畅达,自然而清新。伴奏都是由小提琴和钢琴一同奏出,而钢琴的左右手乐律都是流动的伴奏织体,而大提琴和小提琴则是弱起,而且呈八度出现,伴奏的音乐优美畅达,自然而清新。声音要与钢琴伴奏和大小提琴音的配乐进行高度结合,同时还要具有很好的气息控制力和一定的演
唱技术。声音轻柔,第一个桃花要轻,第二个桃花要重,这就可以将林徽因的那种女子知性的美与宁静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第一段音乐应该是用慨叹与温柔的感情和声调来表现情感。左手的伴奏织体是上行的小三和弦的分解,而右手的伴奏织体是re音的八度下行弹奏,像是蜻蜓点水般轻巧的单音,更好地塑造了优雅的年轻女性的形象。“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这句歌词所配的钢琴伴奏与前句伴奏有所改变,这一句的右手伴奏是双音下行,左手伴奏为上行连贯的分解琶音。所以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钢琴伴奏推动着我们的声音,有助于我们表达歌曲感情,同时在演唱时注意情感的起伏,将声音和情感结合做到“以情带声”。作曲家周雪石先生巧妙地为歌曲编配了旋律和伴奏。这样的伴奏织体推动了歌曲情感的发展,使歌曲听起来更有流动的感觉,使音乐更加激动。“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这一句歌词的钢琴伴奏出现了许多三连音,歌曲富有流动感。在这一句中,小提琴和大提琴也加了进来,使整个作品显得十分完整,音乐更加柔美。“多情的痕迹”,是全曲的结尾句,预示着歌曲缓缓地结束了。歌曲的唱词结束后,伴奏依然没有停,小提琴的声音以多个三连音出现,显得作品旋律悠长,别具匠心,此处延长的伴奏旋律更能抒发作品所本有的感情,并与听众产生强烈的共识。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作曲家和作词家写作歌曲是对歌曲的一次创作,演唱歌曲的人将歌曲唱出来,是对歌曲的二次创作,听众在听到演唱者演唱的歌曲后,所进行的思考是对歌曲的三次创造。一首桃花的伴奏织体优美独特,是广大声乐演唱者爱好者应该去深度了解的内容。
三、《一首桃花》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歌唱声乐作品时,要充分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咬字吐字。声乐作品就是要通过咬字吐字来表达语言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当歌唱咬字的时候,吐字是通过人的各个器官的协调而形成的。歌唱语言由嘴唇、喉部、舌头、牙齿和上颚的组合发声而成。
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有许多技巧,比如字头要清晰,字腹要引长等。字头一般情况下是辅音,但是辅音不能太长,所以在出现辅音的时候一定要轻咬、短咬、尖咬、准咬。在咬字头的时候,气息需要有瞬间爆发力,轻轻地把辅音咬住,但不要破坏掉辅音的发生。如果将辅音咬得过硬,会使歌曲中字与字听起来不连贯,但如果字头咬字过轻,可能会让听众听不清楚,会影响歌曲的表现。
这时候歌唱者应该多练习歌曲的语言,多读,多训练。正确的发音以到正确的字头和发音过程为基础。通过嘴的阻气发声,汉字字音变为不同的形态,这就是咬字。比如在演唱刚劲有力的风格的声乐作品时,声乐
不同,没有调性。俄语多音节词对于中国歌手来说是困难的,长长的俄语句子不能通过任意呼吸来分离。学习Op.38有很多新的和有趣的东西。俄罗斯的隐喻是基于俄罗斯的文化,对于中国歌手来说,谱面的翻译是一个额外的困难,作品不应该是字面上的,因为象征主义文本的主要特征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描述与现象的真正本质之间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了解俄罗斯的思想,渗透象征主义的意义,到与它们一致的感觉和颜。不应该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记住一首歌词作品。此外,当涉及那些难以解释的诗歌更是如此,比如拉赫的声乐38号作品,我认为拉赫玛尼诺夫把注意力集中在象征主义诗歌上所在时期必然的选择。如大众所知,拉赫玛尼诺夫仍然在寻那些无法言说和多声部的形象。它们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力,成为他即兴创作的主题。
研究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不仅要注意声乐部分的具体问题,歌手的音阶和声乐呼吸的特殊性,还要注意钢琴谱中的所有元素,这些元素往往促使音乐“完成”整体谱曲,赋予它们具象的特殊性和完整性。
这个浪漫套曲表演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诗歌也是音乐的笔触和细节。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歌唱家是不允许任何自由改动谱面的。准确遵守作曲家的音乐符号是表演者
正确声音的关键。对国人来说这既是对掌握作品的巨大支持也是一个巨大的困难。一个表演者必须具有最高水平的技能才能准确地完成这个套曲。■
参考文献
[1] 顿河畔罗斯托夫.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时代的音乐和诗句,拉赫玛尼诺夫:历史和现代[M].俄罗斯国家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 瓦西纳-格罗斯曼.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浪漫主义.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瓦西纳-格罗斯曼V. XIX世纪的俄罗斯古典浪漫曲[M].莫斯科:科学院出版社,1956.
[3] 拉赫玛尼诺夫的声乐艺术.世纪边缘.拉赫玛尼诺夫和他同时代的人,2003.
[4] 杜布罗夫斯卡娅.拉赫曼尼诺夫的所有罗曼史(关于浪漫曲的录音)[J].音乐人生,1975,(13).
[5] XIX-XX世纪俄罗斯音乐中的室内声乐流派:历史和风格方面.莫斯科:拉姆,2005.
[6] 拉赫曼尼诺夫的表演音调和旋律[M].苏联音乐,1984.
[7] 俄罗斯的回忆.莫斯科:古典XXI,2004.
(上接第102页)稍慢些,轻声些,就好像叹息一般。此时歌词已经唱完了,但是歌曲伴奏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沉浸在歌曲中,唱歌的声音虽然停了,眼睛里依然要带着感情,等待歌曲伴奏结束。
结  语
《再别康桥》这部小剧场歌剧在上映后就得到了非常多的业内外人士的好评与赞美。歌曲有着浓厚的中国特,在歌剧中,展现了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梁思成,金岳林的人物形象与情感,中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并配以独特的伴奏形式,简约新颖。本文通过对剧中最著名的唱段《一首桃花》进行了音乐风格和作曲技巧的分析,赏析了诗词与配乐。希望通过浅析为声乐爱好者提供对于演唱此曲的思路,文章也存在不足,更多深层次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育奇.声乐演唱中音的运用及表现探讨[J]北方音乐,2018,(11):47.
[2] 刘星华.论歌唱艺术中的“以情带声”[J].北方音乐,2014,(07):78-80.
[3] 罗晓川.浅谈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8,(06):58.
[4] 刘湘林.论艺术分析及处理能力对于歌剧咏叹调演唱的作用与价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4):221-223.
[5] 李代碧.《一首桃花》的伴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7,(05):21-23+28.
[6] 马克.音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北方音乐,2018,(24):62+64.
[7] 彭志敏.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1):23-29.
[8] 齐小凤.论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与训练[J]戏曲之家,2021,(08):79-80.
[9] 逄冰清.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的艺术风格和演唱分析[D].山东艺术学院,2019.
[10] 刘莹.小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人物塑造及演唱分析[D].沈阳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