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
………………………………………………………………………………………………………………………………………………………是也有的藏书管理目录采用“悬牌”方法。即通过悬挂的目录引导借阅者检索和借阅。
重庆文理学院是几本因此总体而言,清代书院藏书典藏管理制度比较正规化和专业化,并开始实施制度化管理,这种特点渗透到,藏书的采集、登记入账、整理、编目等过程,清代的藏书管理的藏书原则,购买原则和藏书理念等,为现代图书馆管理提供了借鉴。
三、清代书院藏书借阅制度
清代书院在藏书管理上,首先设有专职人员进行藏书管理,有严格的借阅手续,借阅藏书的册数,借阅规定和开放时间。对藏书的保护建立相关措施,对违约和损坏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1.专职图书借阅人员管理制度。清代藏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重要,因此管理部门对借阅工作人员设立专职人员。他们的职责很明确,以中江书院为例,规定一人监管尊经阁,看守藏书和抄阅藏书,设立正办和副办负责看守藏书丢失问题,兴化文正书院则是设立斋长负责图书管理,规定出现擅自离职必须进行处罚,或者有事必须禀报山长,才能离职。金川金华书院规定,藏书需要交给在校肄业学术人,轮流监管。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在人员安排上相对比较周密,这对于藏书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责任的集中制,因此藏书借阅管理工作责任压力大。
2.详细藏书借阅手续。清代藏书借阅手续严格,借阅人必须持有“借书簿”,方可进入借阅,根据大梁书院详细规定了典籍借阅手续:“书院置一阅书簿,交司书吏收执。凡肄业生欲阅书者,必邀同斋长一人告司书吏检取,于簿内记明某月某日取某书几卷几本、某生阅、斋长某人,各于名下书押。肄业生欲阅书,如不邀同斋长于簿内分书名押,司书吏勿擅给。取出各书交还后,司书吏即于阅书簿内注明某日交还[7]74。“借书簿”借阅登记制度,形成现代借阅的雏形,它能够通过登记,督促借阅人保护藏书,同时还有利于书馆掌控当前藏书浏览状况,为藏书采集提供参考。
3.藏书借阅数目期限和开放时间规定。藏书借阅数目和期限规定是为了确保藏书利用率。江中书院规定,尊经阁楼下设有桌椅,借阅者可以在此抄阅。最晚十天内归还;大梁书院规定每次只能借阅一种,不超过五卷,十天内归还。藏书开放时间规定不同,《上海格致书院藏书楼观书阅》记载:“每日午后二句钟起至五句钟,晚刻七句钟起至九句半钟止,礼拜日停阅”;厦门博闻书院规定“天长约以六七点为度,天短约以五六点为度”。
参考文献
[1]吴伟.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制度初探[J ].网络财富,2008(7).
[2]王志勇.清代书院藏书的购置与分编著录[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3]周郁.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述论[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2).
[4]尹培丽.清代书院藏书制度的历史文化作用[J ].兰台世界,
2008(10).[5]刘宗棠.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2009,25(1).[6]翟志宏.清末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2008(6).[7]李希泌.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中华书局,1982.
581年,杨坚废周建立隋朝。589年,隋王朝攻入陈之都城建康,完成统一。自此,如梦的六朝时代结束,南京亦结束了其作为都城长达320多年的历史。长安成为隋唐两朝新的都城。而此时的南京它的地位如何?笔者试着做一粗略探讨。
一、政治上:备受打压和冷落
1.曾经王气十足的六朝都城被夷平。六朝时的建康城有宫城(台城)
、都城、外郭三重及后来发展起来的近郊。建康城外的城垒加强了建康城的军事防范力量,与建康城互为支援,从而形成“唇齿相依、表
里山河的关系”
[1]91
。589年,在隋军的进攻之下,建康失守。隋文帝杨坚下诏将建康城“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2]876
。六朝故都豪华的城
阙、殿宇一时间破坏殆尽,只留石头城作为蒋州之治所。
南京在六朝时曾被称为建业,取建立帝王之业之意。“钟阜龙盘,石头虎踞”的南京天生就是“帝王之宅”。相对于楚威王的埋金压王气、
秦始皇凿山开渎泄王气,隋朝的夷毁宫城,打击力度更大,其目的在于防止此地东山再起;使南京再没翻“龙身”的机会。然而,仍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试图以南京为根据地建立政权,称王称帝,以图延续“尚在的金陵王气”。如590年,陈朝旧部李棱等据钟山聚众作乱,多者数万人,隋文帝杨坚以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兵征讨。武德六年(623
年)辅公祏“称帝于丹杨,国号宋,修陈故宫室而居之,署置百官”[3]236
。但是这些起兵终成不了气候,反而招致隋唐两朝统治者对他们更大力度的打击,对王气未散的南京更加防范。
安史之乱平叛后,浙江东、西观察使、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在石头城筑五城,坚固城防,加强威慑能力和防御能力,准备唐德宗南逃时做临时宫殿。看来南京成了皇帝南逃时寻求帝都城址的首选之选。
2.建置上的下降。六朝时期尤其是南朝的建康都城,历代都有增筑。南朝四代虽然为时不长,
却也成就了史所称颂的“六代豪华”。然而都城不再的南京在隋唐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压制、贬低和打击,加之“隋、唐两代中国地方政治体制由郡县制向道路制过渡,体制多变,唐末的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又使南京多次易手,而致政区更迭频繁,名
称变化复杂”[4]81
。隋平陈朝的一战,让奢华的建康名都毁于一旦,众多
的城邑宫室被“荡平”,废除了丹阳、建兴诸郡及丹阳郡下属的建康、
秣陵、丹阳、湖熟、临沂、同夏等6个县都,只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的治所,管辖江宁、溧水和当涂3个县。隋朝末年,又将设在石头城内的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迁往江都。到唐朝时,地方上行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建制,然而终唐之世,南京更多时间只是作为一个县
(江宁县、归化县、白下县、上元县等)的身份而存在。
除了建制上的压制,还有在军事上朝廷对南京控制非常严格,为
此设立的镇守机构地位大都非常高。
如武德二年(619),“置扬州东南589年,隋灭陈,六朝时期结束,南京亦结束了其作为都城长达320多年的历史。为防止王气十足的南京东山再起,两朝
统治者对南京进行了严厉压制和打击,南京在当时的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这一时期的南京却又在积蓄力量,蓄势待发。隋朝唐朝南京地位
南京在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
□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张俊飞
摘要关键词WENSHITANYUAN
60
道行台尚书省。三年,以江宁、溧水二县置扬州……杜伏威为扬州刺史,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赐姓李姓”[3]235。
据上可得,唐朝时期,今南京市区“不过一县之域,亦七易其名。频频变化,都不外压抑曾经‘六朝故都’的形胜重地。其朝廷派驻镇守之衙署,则可高至东南道行台尚书省、扬州大都督府及浙西道节度使治所,亦足见控制之严”[4]86,不给以任何喘息机会。
3.名称上的贬低。六朝时期一代又一代偏安一隅的君王,常常将宫殿和城门的名字改来改去。玄武、朱雀、万春、千秋、含章、芳乐、景阳等,用尽了无数吉祥字眼,而这些做法,反倒激起隋文帝更加坚决地摧毁金陵的“王气”,从此这些吉祥字眼消失在历史之中。
隋朝时南京常被称为“蒋州”;唐朝时,南京更多时间是以县的身份出现,如江宁县、金陵县、归化县、白下县、上元县。《唐会要》在记载江南道之下的润州下辖的县时写道:
“……上元县,武德七年,置蒋州金陵县。八年,又废蒋州。九年,移于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七年,改为江宁县。至德二载正月十六日,置江宁郡。乾元元年,改为升州。宝应元年四月十五日,废州。上元二年二月六日,改为上元县。”[5]1505同样从唐朝南京行政名称可看出,南京行政级别不仅很低(唐朝的行政体制大致是道、州、县三级),而且这些行政名称与霸气外露没有了任何联系,反而有点唯唯诺诺的意味在其中,这大概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南京的贬低态度和警惕、戒备之心吧。如“金陵”名称来
源诸多,其一即埋金之说。“升州”据卢海鸣解释为贬义,
“升是小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意为弹丸之地”[6]。“归化”取“被感化而归顺”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归降唐朝而得名。“上元”来源于年号。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江淮都统刘展割据反唐,二年,唐军平叛,废江宁县,置上元县,隶润州。卢海鸣认为上元还有更深层之意:正月十五是上元节;阴阳五行学以180年为一个周期,其中第一个甲子为上元,寓意天长地久,国家统一[6]。
二、经济上:繁华落尽,经济衰退
1.手工业、商业衰退。随着南京都城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曾经依托其发展的手工业、商业也因失去动力而日趋衰落。隋灭陈后,迁徙江南豪强富室至西安,使手工业失去了大量服务对象。许多能工巧匠为了寻求新的生存出路和发展场所逐渐离开南京,有的工匠甚至是被强制迁徙[7]105。如何稠,史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既成,踰所献者。”[2]1596与手工业紧密相连的商业也出现了衰退景象。商业贸易市场在萎缩,昔日熙熙攘攘的商业市场早已不复存在,也看不到往日商市林立、百货辐辏的繁荣场面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商人的发财梦破灭,纷纷离开南京,商业更加凋零。
2.面积缩小、人口锐减。六朝时期的建康,人口最多时是梁朝。当时梁朝都城人口有28万,再加僧尼、奴婢、部曲宾客等总共大约有50万。当时建康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1]197。而隋唐时期南京地位今非昔
比,一落千丈,然而史书中有关当时南京面积和人口的资料几乎难以寻。但据“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这则材料,可以肯定众星拱月般的六朝建康城在隋朝时只留下一座曾经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孤城——
—石头城。那么其面积自然无法与六朝时期的建康相比。
关于人口,隋代时,
“包括江宁、当涂、溧水等县在内的丹阳境内,一共才24125户,定居建康境内的不到一万人,最多时才四万人”[7]107。唐代曾“易蒋州为升州,甚至一度取消其州的建制,将金陵的上元县改属润州,将许多居民迁往江都”[8]8。不管此时南京的精确人口为多少,但据此可知统治者想依靠行政命令打击南京是无疑的。
三、文化上:成为文人骚客凭吊的对象
曾经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经历了300多年的“六代豪华”,在隋唐步入低潮。建康城宫外礼制建筑毁于平陈战争,
“平陈之后,臣(宇文恺)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余,入地一丈,俨然如旧。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余,阔四尺许,两两相并。瓦安数重”[2]1593。六朝遗迹,仅成为文
人墨客、诗人学士追忆、凭吊和抒发思古幽情的对象。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六朝时期曾闪烁生辉的胜迹都成过眼烟云,文人骚客只能感慨万千,来到曾经的繁华之地,抒发情思,抚今追昔。“隋唐时期,金陵在文人骚客眼中荒凉的废都印象,归根结蒂是当时北方政权对南方六朝故都刻意贬低压制的结果。”[4]98
尽管如此,但作为经营了300余年之久的帝都想在短时间将其夷为平地绝非易事,隋朝初年建康的繁华仍不减往昔时,
“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贾。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2]887。这里的二京,指的是隋朝都城长安及东都洛阳。平荡过的故都废墟,依然能与长安、洛阳相媲美,或许是隋朝的打击力度并非史书所陈述的那样残酷,也或是王气犹在的南京在打压之后“其恢复的速度也是少有的。……显示出建康虽不为都,然长期都城的影响,并未因旧日王朝的崩溃而泯灭无余”[9]14。到了唐朝,南京农耕发达、商业兴旺的繁荣景象在诗句之中屡有体现。李白诗中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生动写照。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北方中原地区政权更替频仍;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加之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重
心南移,沉寂已久的南京再一次显示出昔日雄风。后梁贞明二年(916),
“吴升州刺史徐知诰治城市府舍甚盛。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爱其繁富。润州司马陈彦谦劝温徙镇海军治所于升州,温从之,徙知诰为润州团练使”[10]8815。贞明三年(917),徐温徙治金陵。天福元年(936),杨吴国王朝以金陵府为西都。天福二年(937)正月,徐知诰开始修建太庙、社稷祭坛、更改金陵为江宁府,牙城称作宫城,府中的厅堂称为殿,也就在这一年,徐知诰接受吴主杨溥之禅让,以金陵(今南京)为国都,在此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南京再一次成为都城,并迎来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而南京的经济在唐后期也开始复苏,虽然逊于当时的扬州、苏州、润州等地区,但是此时的南京经济是在没有其他政治附加条件“参与”下,按照其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发展起来的。以上种种表明南京正在迎接它下一个辉煌时期的到来。
总之,隋唐时期全国统一,曾经的六朝都城受到两代朝廷无情打压。行政设置上南京城被降为属县,繁华的都城被毁掉、夷平。此时的南京郁郁不得志,但是南京作为帝都的优势是“天地所作,其人力所能变哉”[3]395。所以南京没有消沉,反而暗自积蓄力量,等待厚积薄发。参考文献
[1]卢海鸣.六朝都城[M].南京出版社,2002.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出版社,2009.
[4]马伯伦.南京建置志[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5]王溥.唐会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卢海鸣.南京城名的故事[EB/OL].[2010-8-9]v.
[7]陈胜利.南京经济史(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8]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
—南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史念海.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94(4).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作者简介:张俊飞,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61
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