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点和叙事技巧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作者:徐 卉
来源:《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第06期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与它的语言特点与叙事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塞林格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小说中俗语及俚语的大量应用使主人公活灵活现。他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技巧、旅途流浪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多变的叙事时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语言特点 叙事技巧 内容与形式统一
       
        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这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小说,但也是他最负盛名而经久不衰的作品。小说一经面世,便风靡全美,并多次再版。小说通过一个十六岁中学生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近三天的流浪经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的年轻一代中普遍存在的彷徨、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截流了现代社会里人的一种异化感和孤独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流浪儿小说”,也有的评论家称他作“儿童成长小说”。
        赛林格让他的主人公霍尔顿以一种“侃大山”式的叙述方式,说一口青少年惯用的俚语、俗语甚至是污秽语,并将这种常见而普遍的语言习惯的某些方面加以夸张,从而变成霍尔顿个人的语言特征,使之成为即具典型性又具代表性及个性的人物。而且,塞林格敢于突破口语体语言的传统模式,赋予貌似粗俗不堪的陈词多种隐含复杂的意思,并在大量粗俗、随便但亲切、真实的口语化语层表面下巧妙设置一些赋予情感语义的文学语言,从而赋予叙述者一种矛盾冲突的双重语言层面,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霍尔顿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矛盾、彷徨、孤独、绝望的内心世界。叙述者所用的语言虽说是青少年的语言,而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属于一个老成世故的年轻人,这就使得小说极具幽默性。笔者认为这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小说的成功更离不开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旅途流浪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多变的叙事时间充分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而且加强了小说的深度。旅途流浪式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主人公在虚假世界中对爱与真的追寻。多变的叙事时间则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从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转变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深刻地再现了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在于它以惊人的准确性和艺术概括性记录一代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小说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础上,揭示出整篇小说的寓意:生活中的经历是我们精神成长中的一个过程,而人生正是这样一个永恒追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D. Salinger. 1979. The Catcher in the Rye Penguin Modern Classic
        [2]常耀信. 1990.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罗世平. 199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50-56[4]Davis, Tom. 1960. “J.D. Salinger: ‘Some Crazy Cliff’ Indeed.” Western Humanities Review XIV: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