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经验。高宽课程强调以
关键经验为目标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提供能够支
持幼儿获得关键经验的材料,并给予充足的时间,
让幼儿通过与材料和他人的互动不断建构和发展关经验材料
键经验。在科学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深入地理解关键经验的内涵,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研究科学关键经
验,以关键经验为参照投放科学区活动材料。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以科学关键经验为抓手有效投放科学
区活动材料呢?
一、深入理解科学关键经验内涵,将关键经验物化于材料之中
科学关键经验是指幼儿了解科学领域的一些至
关重要的经验。它既包括科学知识的关键经验,又
包括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的关键经验。相应地,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把三个维度的关键经验物化于材料之中,以促进幼儿萌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创设小蚂蚁过河的游戏情境,出示各种材质纸张折成的小船,并提出问题“哪只小船能帮小蚂蚁过河”,旨在激发中班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提供纸巾、宣纸、牛皮纸三种材质的纸张,三种纸张吸水性差异大,纸船沉浮的现象明显,有益于中班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材料特性(纸张具有吸水特性)”的关键经验。然而,活动中教师仅要求幼儿以在小船图标上画圈的方式进行记录,显然缺乏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
—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一书中将科学探究能力划分为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表达
心,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提升幼儿对活动的坚持力与专注力
。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支持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情感支持比策略支持和材料支持更有利于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具体的语言和肢体动作,鼓励、肯定和表扬幼儿的具体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态度
。
评价时,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客观、具体的评价。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采用“真聪明”“好棒”这些模糊的语言进行评价,幼儿不易理解为何会得到这样的评价。教师应当针对幼儿的具体学习行为和特定的发展目标进行评价。另外,如果幼儿在不断地尝试后,仍然失败了时,教师对其的评价可以弱化结果,着重在过程中寻亮点,让幼儿知道自己坚持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强化其不轻易放弃的品质
。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并非随意和随机的,而是应当基于对幼儿动态学习过程的观察,寻恰当的时机进行适度的评价。教师要相信并肯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对幼儿的评价不仅出现在幼儿取得成功时,也要在幼儿遇到阻碍时进行引导性评价,让幼儿在真正需要的时刻得到教师适宜的反馈。
注:本文为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第二批专项课题“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ZS191010)研究成果。
交流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在纸船的实验中,教师除了要有意识地提供三种吸水性差异明显的纸张,还要有意识地发展中班幼儿“比较各个观察对象的不同(纸船吸水快慢不同)”的科学观察实验能力,如记录纸上的纸船图标可画大一些,方便幼儿用水彩笔在纸船图标上涂上不同面积的颜块以表示吸水性的差异,引发幼儿对不同纸张吸水性差异的关注。这既有助于幼儿获得表达交流能力的“对现象进行直观、简单解释(纸船下沉是因为纸吸足了水)”的关键经验,也有助于幼儿获得科学思考能力的“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推断得出结论(发现纸张的材质和纸船沉浮的关系)”的关键经验。
可见,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活动材料时要把握关键经验的内涵,综合考虑知识、态度与能力三个方面的关键经验,尤其是需要琢磨活动材料对幼儿获得关键经验的作用,进而有意识地促进幼儿获得关键经验。
二、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使材料投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思维和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其科学关键经验也有不同的定位。为了能有效促进不同年龄幼儿有效获得关键经验,投放科学区活动材料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是“随机式探究”,他们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获取一些随机的发现。为此,教师提供给小班幼儿观察的事物应有明显的特征,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科学探究。例如,根据乌龟是两栖动物的特点,提供深一些的缸,装半缸的水,放置一块露出水面的大石块,引发小班幼儿观察乌龟游、爬、栖息的行为,鼓励幼儿给乌龟喂食,了解乌龟会觅食、会自我保护,进而获得科学知识的“动物有各种各样行为和需要”的关键经验。教师可提供放大镜引导小班幼儿观察乌龟的各种特征,发现“动物的外显特征”,从而获得观察实验能力的“通过观察和触摸,使用简单工具收集信息”的关键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投放关于乌龟的拼图、建构材料,引发幼儿表达对乌龟外形特征的理解,从而获得表达交流能力的“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关键经验。
中班幼儿的探究特点是开始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会努力寻问题答案。但是,其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还没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为此教师要在探究材料、工具上提供支持,语言上提供
引导,告诉幼儿怎么做,实现“半扶半放”助力幼儿探究。比如,结合乌龟逃跑事件引发幼儿猜想“乌龟会跑到哪里去”,并提供相关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获得观察实验能力的“简单调查收集信息”的关键经验;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有目的地寻乌龟,并提供记录表支持幼儿将乌龟可能藏身的地方用图画记录下来,引导幼儿获得科学思考力的“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的关键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为乌龟创设适宜环境引导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生物的需要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关键经验。
随着年龄增长,大班幼儿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具有指向性,这个年龄阶段幼儿所进行的科学探究不仅是受问题驱使的探究,还是有目的、有方法的探究。教师的指导应指向促进幼儿科学思维的发展,即帮助幼儿明确研究问题、寻可行的方法,并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条件。例如,结合乌龟褪壳现象可引发幼儿对乌龟成长的关注,引导幼儿制订观察记录表记录乌龟褪壳的周期,提供软线、天平秤等材料,让幼儿给长大的乌龟称体重、量龟壳,让幼儿从中获得观察实验能力的“学习观察事物前后的变化”和“学习运用标准化的工具收集信息”的关键经验。教师可引导幼儿坚持长期记录乌龟的觅食情况,观察了解乌龟的食量,发现气候与乌龟觅食的关系(夏天食量大,冬天食量少),引导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生命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外部提示(如环境的变化)的影响”的关键经验和观察实验能力的“对事物进行长期系统观察”的关键经验。还可在饲养乌龟的缸里饲养壳较厚的金刚螺,让幼儿观察螺壳对螺的保护作用,引导幼儿运用类比的方式理解乌龟壳对乌龟的保护作用,进而获得科学知识的“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关键经验。
总之,教师要对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探究特点以及关键经验有全面、深入的分析,哪怕是饲养变化不明显
的乌龟,也能避免饲养活动程式化与表面化,从而让幼儿保持探究的热情,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三、平衡各类型关键经验的比例,保证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科学有效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类型。幼儿关于物质科学的关键经验最容易在实际操作探究中获得,我们也更容易物化其相应的关键经验,因此物质科学
教学32
活动的相关材料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相关区域中成了主角。诸多幼儿园关于生命科学的关键经验也略有涉及,如饲养乌龟、蚕、蝌蚪,种植豆子、向日葵等,幼儿可从中获得“了解生物的身体特征、基本需求、简单行为”的关键经验。关于地球与空间科学“地球物质的特性、天气和气候、太阳与月亮的活动、地球与人类的活动”的关键经验,幼儿更多地从生活活动中获得,比较难在科学区探究中获得,为此,许多幼儿园的科学区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其实,每一类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形式呈现上存在差异,因此出现上述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幼儿园还是要考虑各类型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均衡,三个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同等重要,教师不能因为某类型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少、幼儿不易在科学区活动中获得而有意忽略。如地球与空间科学的内容,事实
上幼儿是十分感兴趣的,只要区域中开发适宜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采取合适的方式,同样能够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帮助幼儿获取相应的关键经验。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户外场所一日之中哪里有阳光,获得“太阳在运动”的关键经验;教师可鼓励大班值日生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天气状况,并提供温度计用数字记录气温,引导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天气可以通过相关测定的量来表示”的关键经验;教师可在科学区中设计制作简易的风向仪测定风向,引导幼儿获得科学设计制作能力的“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设计和操作”的关键经验;教师可鼓励大班幼儿用数字、图表的形式对天气状况开展周统计和月统计,获得表达交流能力的“用数字、图画、图表记录”的关键经验。
四、把握幼儿关键经验建构的顺序,有层次地投放科学区材料
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幼儿在科学学习中所获得的关键经验都是在联系过去的经验和正在经历的体验,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建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应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分析科学区幼儿活动的情况,投放相应的材料,帮助幼儿逐渐获得关键经验,使幼儿的科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例如,教师在科学区提供猴子图片,在图片背后竖排粘贴两节吸管,并将一条长绳子的两头分别穿过吸管,再把绳子挂在高处,让长绳和猴子图片自然垂挂,如果幼儿两手拉动绳子两端,猴子图片则会沿着绳子向上运动。刚开始,教师在科学区里投放了一个成品玩具,同时提供了图片和各种各样的绳子引发
幼儿制作,有趣的玩具很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但幼儿制作成功的概率小。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猴子爬树”的原理是利用绳子与吸管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带动猴子图片向上运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关键经验是“发现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绳子材质和图片的轻重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还发现幼儿在操作该玩具时,双手交替拉动绳子的动作幅度与协调性也会对摩擦力造成影响。活动中,幼儿在与玩具互动时缺乏对玩具进行有目的的探究,这也影响了幼儿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造成幼儿制作玩具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要让幼儿在制作“猴子爬树”玩具过程中获得相关的关键经验,我们需要有层次地设计活动内容。其实,以上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的影响因素:一类是动作技能,另一类是材料性质。其中,动作技能是基础,幼儿在拉动绳子的过程中要能感受到绳子与吸管产生摩擦力带动猴子图片向上运动。只有解决了幼儿玩玩具时的动作技能问题,才能让幼儿在后续的探究中发现材料性质所产生的影响,为此,幼儿动作技能的问题需要在活动第一层次解决。在材料性质的影响因素中,图片的重量带来的影响小,比绳子材质带来的影响简单,为此,图片重量带来的影响可以放在活动第二层次探究,绳子材质带来的影响可以放在活动第三层次探究。当幼儿充分积累了相关经验之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设计“我怎样才能制作一个爬得快的猴子玩具”并制作,这时幼儿的制作就不会那么盲目了,会有目的、有想法地进行,这可以放在活动第四层次探究。通过以上分析,“猴子爬树”玩具制作可以通过四个层次的活动从易到难逐层推进,相应的,材料投放也可分为四个层次。
总之,关键经验为教师指明了幼儿需要获得的学习经验,也为教师设计组织活动、观察和评估幼儿提供了参考。在科学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地理解关键经验的内涵,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科学关键经验,以科学关键经验为参照投放科学区材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步获得科学关键经验。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关键经验的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778)阶段研究成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