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105班 丁雨秋
埋在秋天的诗歌
——浅谈郭小川潜在诗歌创作
政治老师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郭小川先生《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简要赏析和理解,浅析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潜在诗歌创作者内心的矛盾心理。希望能够剥脱外在语言文字的修饰,试图直视诗人真实的情感矛盾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 “潜”与“显” 《团泊洼的秋天》 诗歌语言 矛盾心理
潜在写作最早是由陈思和先生提出的文学概念,他定义为: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不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我更为通俗地理解,潜在诗歌即那些不被当时主流接纳,难以正式公开发表的秘密创作的诗歌。
在此,不得不说一些“显”与“潜”的关联。一张扬外露,一低调内敛,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前者的代表作者首推张永枚,如《西沙之战》:啊!古歌中
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和祖国大地山水相依一脉连/西沙、南沙/中沙、东沙……/都是中华民族壮丽的渔乡/岂能让强盗霸占。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诗句不乏有些生硬空洞。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1969年去世前所说的:“专制背景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骗子,一种是哑子。”诚然,当哑子是需要压制自己内心自我的,自然也有些压制不住的诗人,好比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健康歌歌词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同样也有时而游离于主流诗歌之外的,好比郭小川。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提及:不知隐文化,难以明白显文化。潜在诗歌自然也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段时间诗歌的阅读,我们往往能从今天新的着眼点、新的角度,窥探出那个时代的另一个侧影,同样能够一定程度上揣度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矛盾又难以压抑的思想感情。
在此,我主要谈谈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并简单联系与穆旦《秋》之间的比较。两者内容上有共同点,而且创作时间也仅隔一年。以《团》为例,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阅读,按照我的理解,全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划分至“犹如
少女一般羞羞答答”,主要描绘了秋天团泊洼恬淡平静的自然景。开篇以秋风作喻,“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营造出一种静婉恬淡的氛围。不同于《秋歌》中“锐利如刀锋”,也区别于《秋》中所写的“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仿佛醉汉恢复了理性”,给人以肃静和理性。而后的三节,将红的高粱、摇曳的向日葵以及年高的垂柳融合成一幅彩明丽的田园秋景图。合眸畅想,无垠的田野晕染着片片浓郁的赤红,温暖灿烂的金黄上点缀着些许苍绿。漫漫无际的景在视觉上横向铺张开来,诗人却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彩的渲染,更巧妙地从听觉切入,蝉声退了,蛙声息了,再无吱吱喳喳的麻雀,喧哗的河流,只有北雁欲归,白鹜静浮。其强烈的画面感不同于故事性长诗《白雪的赞歌》的情节性。“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一句,形象地表现出夏末初秋寒暖交替的时季特点,在柔情舒缓中有又有些俏皮,颇为巧妙。这样的诗句与《向困难进军》、《把家乡建成天堂》中的口号不同,其实再进一步体味,客观地讲也并不是完全属于诗意富有飘逸美感或深刻耐人寻味之类的,但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归结为那个时代的特语感,简单质朴中透着淳美。总的来说,第一部分的重点集中在真实的自然景致上。
第二部分从“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划分至“常常能听到同志式温存的夜话
什么叫字符”,主要倾注了诗人激昂的情感思想。紧凑的节奏感和激烈的战事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彻底粉碎了田园的安静恬淡。诗人首先提出质问“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而后将恬静迅速切换成一片喧腾嘈杂的场景,“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刀光剑影的火阵”完全吞噬了团泊洼的静。先抑后扬的手法之后,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坚定信念。这与《投入火热的战斗》楼梯式的效果有相似之处,语句上一韵到底,气势浩荡。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此时的郭小川虽在干校被隔离审查,但对关于《创业》的批示心感无比激动,于是乎就有了“的伟大号召,在这里照样有最真挚的回答。”但是,这样的语句显而易见是太过直白浅露的,这与穆旦“深厚沉重,朦胧晦涩,着实奇异,热烈而又冷漠”(《九叶诗派选》蓝棣之编选,人文文学出版社)截然不同。郭小川在很多诗歌中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秋日谈心》、《厦门风姿》,语言很浅显,很直接易懂,受众往往都能直接理解或者被诗句中的感情所带动。唯独《望星空》,在思维驰骋中,体现宇宙与人生,浩渺与细微之间的天壤之别。
第三部分引领全诗高潮,以战士的口吻表达出诗人满腔的赤血豪情。“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逆命题/踏成泥沙贾宝玉和林黛玉/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儿童爱国歌曲/不
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果敢忠贞的战士形象,他秉持操守,他坚守信仰。排比的句式一次次强烈震撼着读者,情感强有力地迸发容不得半点迟疑犹豫。然而,经过反复的推敲,虽然句句洋溢着斗争的热情,但在现今这个时代的赏析角度出发,又显得过于拖沓麻木,语言的力度是单薄的。不同于北岛的诗,就像是世界的一道伤口,只是细长的一道伤口,却割得很深,能见骨肉。
我们可以尝试着深究,为何诗人一定要以战士这个人物的口吻,难道不能用“人们”?不能用“同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战士是永不屈服的,是永远要战斗的。战士不会因为污蔑恫吓甚至无情的打击而放弃战斗,战士始终有抱负,有胆识,誓与可耻的衰退抗争的。同时,这与第二部分的战争场面是完全契合的。此时诗人心中的团泊洼的确是“喧腾的、嘈杂的”,亦如诗人无法压抑的内心情感。郭小川因四人帮的迫害而身处五七干校,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将诗中的“战士”替换成诗人自己,看作是内心的独白:我不怕污蔑!我不怕恫吓!这是由衷的辩白,诗人更希望与他并肩的战士们“不信流言,不受欺诈”。潜在诗歌不能公开发表的原因在正是在此,过多个人大胆的想法,甚至完全违背政治形势,不屈的言语俨然是一股强势的逆流,不住地怒啸奔流,滚滚而逝。但往往因为复杂的政治形势,只
能暗中涌动,否则将会被主流彻底吞噬淹没。在全诗最后,作者原注“万勿外传”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诗人自己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些,才会写下“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符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复杂的内心矛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其清白无辜的事实与蒙冤受到迫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第二,是坚持斗争坚持社会主义的积极想法与被隔离无所作为之间的矛盾。第三,是思想上的不平反抗与诗歌创作只能秘密流传不被公开承认的矛盾。而诗人最后仍然坚信“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其思想感情的复杂可以理解成为内心的一种乐观的信念支持,也有可能是对现实的短暂回避,有可能是自我的慰藉鼓舞,同样有可能是一种不满的彻底宣泄。在思想精神的国度,他可以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但是,重重矛盾之后,现实中的战士只能选择做一个哑巴,企盼着来年明媚的春日。
相较于穆旦《秋》中“呵/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和谷禾的香才在我心里扩散/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同样给我一种现实与情感上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不能具体地物化,正如“战书”二字一出,空气就骤然冷凝肃杀,从悠然自在的秋日急剧转变为萧瑟严寒的隆冬,紧张的战况呼之欲出。
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当人们欢呼着伟大的胜利到来时,郭小川先生在河南安阳不幸逝世。他始终认为“诗,是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因为诗,是以抒情为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那些埋在秋天的诗歌,在时代的寂静中蛰伏,经历了漫漫寒冬,也显得弥足珍贵。当我再用现在的眼光回望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风云幻变,更深刻地明白时代春天的到来何其不易。“假如小川还活着,不,不是假如,难道小川不是还活着,永远活着吗?”(《贺敬之谈诗》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的,那个时代的郭小川们,都还活着。
1105班
丁雨秋
参考文献:
《贺敬之谈诗》 贺敬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党秀臣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叶诗派选》蓝棣之编选 人文文学出版社
《郭小川代表作》 李丽中 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