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期:
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听陆友松老师执教《石头
书》随想
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听陆友松老师执教《石头书》随想
诸向阳
文体,是文本形式的划分,即“文字的体制”“文章的体制”。这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事关重大。没有文体,阅读、写作无章可循,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都和文体问题相关。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区别很大。
《石头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17课)是一篇说明文,再细分,属于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有两大特点:知识性和趣味性,科普小品文往往是有趣味地介绍科学知识。《石头书》的教学既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是怎样有趣味地介绍科学知识的。关于科普小品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陆友松老师作了很好的探索。
一、科学知识是用“对话体”来展示的
1.分角朗读:现在请同学们分角来读《石头书》这篇课文,比比谁读得更生动?
2.小结(略)并出示:同学们,有人也写了一篇石头书,我也想请你们读一读——
石头书
石头书就是化石。
有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化石。
人物根据到的化石,可以知道古代动植物的情况。
这就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石头书。
3.交流:同样是写石头书,你觉得哪一个更适合我们阅读?为什么?
4.引导:同学们,我们所学的《石头书》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话设问的方法,把要介绍的科学知识层层推进,使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样“刨”到了很多学问。我们来看,这是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
的对话。出示: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书?哪里有书哇?
这书上有字吗?
这书上有画吗?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5.小结:读懂了这些问题,对课文里石头书的秘密就了然于胸了。再读—一
石头书的外形:“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石头书石头书上的字:“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石头书上的画:“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石头书上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
里又变成了高山。”
陆友松老师引导学生懂得作者为了让科学知识易于被小读者接受,采用了“对话体”的写作方法,通过层层设问,将科学知识展现在小读者面前。
二、合理的推想使科普小品文
具有更深层次的趣味
1.检查预习情况。
①指名读第11小节。
(出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②交流:文章第11小节是勘探队员根据化石得出的科学推断,你认为他的推断有根据吗,为什么?
2.体会科学推想的严密、合理。
①边小结边出示:
这是树叶(出示化石图片)——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出示化石图片)——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出示化石图片)——又过了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
②再读课文第11小节。
③引读——看懂了化石又有什么用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