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这次使我对死亡有了这样切身的体会,突然感到死亡离我们是如此切近,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悄悄的逼近我们每个人,那是参加一位老先生的葬礼时刻的深刻感受——他是那样安详,安详得像睡了一样地去了。可他那样健康,他说每年要出一本诗集,还说他刚刚得了一个奖,要请我们喝酒,礼拜五没空,要回老家,那就礼拜日吧,要不就下礼拜……可他就在那个礼拜日凌晨走了。他是因车祸逝世的。可我和朋友为他编的第二本诗集还等着他最后看稿呢!
  死亡就是这样伴随我们左右,自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死与生就结成了孪生妹,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成为每个生命历程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一个现实。忽然记起了一句话:“我们的生命就似渡过一个大海,我们都相聚在这个狭小的舟中。死时,我们便到了岸,各往各的世界了。”生是死的前提,死是生的必然。然而,从来都是很少有人愿意接近死亡。一旦它真正来临,人们又真的感受到深深的惶恐。因死亡而带给人们的恐惧乃至悲哀从来都没有在人们的心中弱化。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理性实用主义态度。换句话说:未知死,焉知生?死是人们必然要遵循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消长盈虚,皆出自然。而同自然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在人生的旅途上,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每个人都将难以承受生命之轻。不是吗?当疾病光顾,尽管人们有顽强的意志去抗争,但有时却又束手无策,不得不向病魔低头。当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来临,人们更显得孤独无助。正如鸟儿在天空中飞翔,一阵骤雨可以折断它的翅膀,鱼儿在水中畅游,一只钓钩和一张网可以使它失去自由一样,生命尽管美丽,但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
  古今中外,从平民布衣、野老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豪气干云的志士、盖世无双的奇才,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唏,形之于,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死寻常事,何必泪沾巾”,“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元知万事空”等诗句,曾引起无数人心灵的共鸣。就连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当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而联想到死亡的现实时,也不免深怀感叹:“逝者如斯夫。”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今中外的不
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成为人们生活中“深藏的蛀虫”。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每个人都不难察觉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恐惧。
  尽管如此,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死亡。应该说,死亡可以超越时空、地域、年龄、身份。无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在它面前,生命是一条必然要经历的一段河流。正象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人生真象一场梦,我们人类更像旅客,乘着船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流直驶下去,在某一处上船,又在某一处离船,以便其他在河边等侯的旅客可以上船。”的确,人生更象是一场漫长的旅途。而人一旦踏上生命的列车,迟早都要下车的,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所不同的是时间的长短和坐车的感受而已。而当我们走近并认识死亡,你会发现,死亡同样是一种境界,一种美丽,那是一种悲剧的美。
  记得我十一岁那年,母亲去逝 ;二十二岁时,祖母去逝:二十六岁时,父亲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尽管我们是这样的需要他们的活着,他们也是那样充满对亲人的牵挂和对生活的眷恋。十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当刚刚出生三天的孩子离我而去时,我的心中充满的是近乎绝望的悲哀和阵痛。那是一个母亲对亲生骨肉夭折后的痛惜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助。十三年后,当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徜徉于一个墓园时,所见到的墓碑碑文上,有寿终正寝的长者,也有英年早逝的壮士,还有不幸夭折的幼童。但我对死亡的感受已是一种接近平和的态度,对死亡的意义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生之可爱与美丽已从死者的墓碑中折射出来,并已远远超越了生命本身。或许,死亡该是又一种新生。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死生有待”,“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死生为昼夜”。即死生互相依待,有生则必有死,有死则必有再生,死亡意味着另一新生命的开始,就像白昼完了是黑夜,黑夜过去还必有白昼一样。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时,所留下的是对有限生命的最好诠释;当刘胡兰面对铡刀脸不变心不跳时,所留下的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超然与美丽;当三毛用一条袜带结束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时,留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的升华和逾越;当面对非典的严峻考验时,白衣战士和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往无前,有的甚至以身殉职,表现出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谓牺牲精神,谁能说这样的死亡不美丽?
  李大钊说“死同生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同,才成无
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梁秋实也说“所谓生死,
不了断亦自然了断,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来到这世界,未经我们同意,我们离开这世界,也将不经我们同意。我们是被动的。”死是伴随生一同而来的一曲悲歌。
  在生与死之间,几乎每个人所选择的都将是生。然而,如何面对生、如何更好的生,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我想,每个珍爱生命的人,都该珍视活着的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让单位时间的生活质量更高,让构成生命的每个链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精彩。
  诚然,说着容易做着难。其实,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更多无法面对的还是如何活着。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沉重和厚重的。每个人、无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他所承担的都不仅仅是人生的重负,而且还将承受生命的重负,承担生者对社会、对家庭不可推卸的方方面面的责任,这也恰恰是时代、社会、生活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职责。
  生命之可贵,在于不断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满溢的生命”。这是巴金的人生格言。“人生的目的,是为无限修筑一条有限的堤坝”,“使生如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但是泰戈尔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崇尚的人生理念。
  “人的心灵啊,你没有时间回首反顾,你沿着人生的流水从这个港口赶到那个港口,在这个港口肩起重负,又在那个港口卸下。没有时间踟躇踯躅。”我们热爱生活,所以我们才珍视生命。我们热爱生命,所以我们更达观、超然、恬淡。而当我们回望人生之路时,尽管会有挫折、痛苦和不幸相伴,但只要是我
们真诚、真实、真心、真意去善待了属于我们的每一天,那么,人生将是无怨无悔了。
  写到此,我的心中充满着对生命的爱恋和柔情,我体验到了生命之澄澈与宁静,体验到了一种禅意般的生命之神秘与神圣。无论是生是死,我都不会害怕。因为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更“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想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的一句话是:好好活着! 
>生命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