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1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
比之间的边界现状。(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诺公约》并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废除。
《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19413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租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拉美的基本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主义它一方面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地的干涉和扩张,具有防御性质;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列强争夺整个美洲控制权的斗争,具有明显的侵略扩张性质。门罗主义成为美国的对拉美政策的指导原则和扩张工具,它也是美国试图将欧洲势力逐出美洲的表现,为日后扩张拉美打下基础。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度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在美国外交史上,“门罗主义”成为一个里程碑,他向欧洲旧大陆宣告,美国将在拉丁美洲取代旧欧洲殖民主义者。
法绍达事件:19世纪末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法绍达发生的冲突。在列强瓜分非洲的过程中,英法的扩张计划都包括了尼罗河上游地区,从而诱发了两国间的冲突。1898年,法国和英国军队终于在苏丹南部尼罗河上游的法绍达村(今科多克)迎头相遇。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最终法军因实力不济被迫撤退。18993月,英法划出边界线,苏丹南部和白尼罗河流域归英国,苏丹以西的赤道非洲则属于法国。
大陆封锁令:1806——1814年拿破仑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18061121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用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准发生贸易关系,并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又陆续颁布了《华沙敕令》、《米兰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进一步加强了对英国的封锁。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大陆封锁政策被取消。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
C计划: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
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制定了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两C计划”。(法国提出了一个西起塞内加尔,东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两S计划”)
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斐迪南夫妇亲自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了十五、十六兵团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前往萨拉热窝政厅途中,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十四点计划:19181月,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公开缔结和约,公海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第二,抵制并消除苏俄影响。第三,要求欧洲及中东各民族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恢复建立民族国家。第四,成立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十四点”是美国企图冲出拉美走向世界的扩张主义纲领,也是为了抵制苏俄“和平法令”的影响。
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指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在19244月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
的报告,主要内容是:1、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2、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3、第一年赔款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4、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5、德国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的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时获得解决。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目标是摆脱欧洲列 控制和影响,巩固 美国独立的成果 马车夫质 是一 涉、实 我利益的策略口号。(该思想的产生过程)孤立主义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三个基本特点是: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所谓孤立,实际上主要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孤立不是绝对地与外界隔绝,也不等于在经济上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经济上的孤立与资本主义的外向性要求相
抵触。刚刚独立的美国一方面由于国力弱小、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列强搞实力外交,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维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以便在与欧洲列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原则,而对于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的干预和扩张。孤立主义在以后的美欧争夺中常常成为美国排斥欧洲列强的工具,它不只包括消极的战略防御,也包括积极的战略进攻。在美国漫长的对外政策史中,孤立主义常常与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海上自由等一系列口号联系在一起。
克莱门斯·梅特涅:1773515—1859611日)是十九世纪其中一位最出的奥地利外交家1801年,梅特涅的外交生涯开始。他初履此任便以奥国大使的身份奉派前往德勒斯登Dresden),极受赏视的梅特涅在两年之后又被负予重任派驻柏林(Berlin),由于奥王对柏林大使期望颇深,希望担任此职位者既要能获得普鲁士宫廷及政要的喜爱,又要能兼具敏锐观察力及配合度高,因此梅特涅的出任,再度证明了他己慢慢进入了奥国外交政策的权力核心。梅特涅是当时(19世纪)保守主义的巨擘,在维也纳会议后的三十几年(1815-1848),被称为梅特涅时代克莱门斯是19世纪历史里一位重要的外交家,他划定了19世纪前期欧洲发展的脉络,维持了欧洲各专制国长达30多年的专制统治。
格劳修斯:16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的海上强国,国际贸易和海洋航行极为发达,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而顺应这一局势,在荷兰的德尔伏特省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格劳秀斯多才多艺,同时,他还是哲学家、神学家、基督教护教论者、剧作家以及诗人,聪慧的格劳秀斯给人以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在17世纪这个天才的世纪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际法理论
在国际法理论中,格劳秀斯被认为是介于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之间的派别。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就是支配国与国相互间交际的法律,即国际法。国际法是制定法的一种,是一切国家或多数国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种法则,以及用国际法角度分析战争原因。
公海自由理论
当然,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才是他的经典理论。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
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了六个方面的自由,这也是源自于公海自由的精神,因为它规定这些自由对沿海国和内陆国一律适用。当然,它比格劳秀斯更进步,它考虑到了各种社会公共利益而对自由作了某些限制。在这里,我们把这六种公海自由介绍给大家:一、航行自由;二、飞越自由;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须受关于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四、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须受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五、捕鱼自由(须受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条款规定限制);六、科学研究自由,但需遵守公约中关于大陆架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两部分规定。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
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原则进入了近代历史上的绝对主权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规定对违法者进行惩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明确承认宗教自由,削弱了罗马教皇势力。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国家之间关系的的新秩序,标志着欧洲经典外交开
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2、维也纳体系的运作方式及过程。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基本上包含两层含义: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保卫正统秩序。欧洲协调时运转的主要载体。
在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次会议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