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个有着递进关系的子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目是结合和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编者在介绍发展历程中,把思想发展作为主线,对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作为辅线进行了高度概括),旨在为后面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提供历史依据,无需过多展开。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重点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和介绍,随后结合教材的“学习拓展”部分的习近平讲话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突破难点,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特别是当代价值仍需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萌发到繁荣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通过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典章制度、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诸多层面的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 通过史料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发展历程
二、基本内涵
三、特点与价值
四、当代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以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视频导入。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样的开幕式倒计时,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被深深的触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3.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思考问题,带着疑问展开本课的学习。
解释基本历史概念,从而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基础形成基本历史素养。
结合时事热点,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内容。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的选择1.问题引领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2.课件展示时间轴,提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
5.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6.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指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7.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8.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冲击与探索,复兴与新生的基础史实。
9.课件展示拓展突破问题:教师讲述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史学高度繁荣)以及独特和丰富中华史学成就的基础史实。
10.课件展示问题探究: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学生检核自己梳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5/6/7/8.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
9.结合教材和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学生认真听讲。
10.学生从多角度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问题引领开启本子目。
2.利用时间轴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3.回顾历史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5/6/7/8.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回答问题,回顾历史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并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奠定基础。
9.结合教材和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增加史实积累和乡土国情教育。
10.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多角度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1.课件展示中国抗疫实践,引入问题:中国抗疫实践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6,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课件依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个内涵史料实证: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伦理观)政治伦理民本思想(政治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价值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主张和而不同(处世观);教师进行史料实证解读和指导学生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个内涵的总结,并引入问题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7“问题探究”,根据此处的6点内涵,你能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核心概念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4.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5.课件依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特点史料实证: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教师进行史料实证解读和指导学生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6.课件展示三则史料,并引入问题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6,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检核。
2.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解读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核心概念。
4.结合教材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检核。
5.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解读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6.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1.从时事热点引入,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
2.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解读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
3.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和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
5.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解读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6.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和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学生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素养提升
课件展示:结合教材P6,阅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三个子目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任务驱动的形式,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课容量极大,且涉及到众多《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并且也有较多新概念和需要建立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但上课时间仅为一个课时,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等课堂把控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