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多次带领学生参加高新区创办的运动会,并在本校组织每年度校级运动会。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我认为运动会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都有很大帮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下面浅谈几点认识。
一、运动会的选择方向
小学的运动会总体上分为传统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传统运动会即分为田赛和竞赛、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这样的运动会多会以省市区级的形式举行,一个学校只能有二十几人参加,对学生的单个项目能力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展的目的是考察各个学校体育训练水平,筛选能力突出、有发展前景的体育苗子。这样的运动会使大部分同学都成为座上看客,不能广泛参与,共同进步,长此下去,学生体会不到运动会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就会失去兴趣,远离课外体育活动。
趣味运动会不同于传统运动会,包含的项目种类繁多,能诱导学生的运动兴趣,将一些器材结合起来组成一个项目,在项目中不仅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机能有要求,还会对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反应等方面都相应提出要求,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提高。不受场地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性地参加活动,趣味运动会的参赛氛围热烈,既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又能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运动会项目的确立
由于学生的年龄跨度大,从懵懵懂懂的六七岁娃娃到能熟练掌握技巧的十一二岁青春期少年,我们在确立项目时首先要想到的是学生自身体力问题,理解比赛规则的能力,将趣味项目和常规的竞技项目相结合,设立各种层次、各种能力学生都能参加的项目。如我校一年级八个班,二年级七个班,操场只有六条跑道,无法利用跑道,这样我们设计时首先要求每班学生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单项和一个团体项目,杜绝教师让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多个项目。利用足球场人造草坪为比赛场地,开设50米跑、50米托球跑、50米跑跳绳、30米滚铁环等单人项目,每项每班可参赛6人(3男3女),每组设定前五名计分给予奖励,再开设12人30米往返跑接力、12人头上传球接力跑两个团体项目,每组设定全取成绩计分给予奖励,班额50
人的就能达到48人次,基本使学生都能有项目参与活动。在比赛中学生体会到运动热情,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四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心理极强,非常关注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在设定项目时在可一年级的基础上,保留50米跑、50米跑跳绳等项目,再开设100米跑、50米赶猪、二人三足等单项,三分钟跳八字长绳、12人胯下传球等团体项目,不仅增加了难度,对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也提高了要求。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田径项目的基本规则,能够在比赛中做到合理分配体力,注重团队意识,使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反应能力能适应各种比赛的变化,同时对比赛的过程、成绩更加注重,希望在赛场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将竞技体育与趣味活动结合在一起创设,如常规项目100米、200米的短跑,400米、800米的中长跑等正常开设,再添加互背接力、10人11足的30米计时跑、三分钟跳八字长绳等团体项目,这样既能从运动会中挑选优秀人才,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快乐,就能达到运动会的终极目的。
三、运动会的实施
现有乡镇教育将各村小学校合并成立一所镇中心学校,这样整合了资源,优化了教育,增加了班额,增加了学生正面竞争的机会,运动会由于参加人数多、项目多,组织运动会将费时费力,在设计运动会的流程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身心健康特点,可以将一些参加人多的、活动过程繁琐的项目提前安排预赛,将众多的项目分几天进行,变为隔天有比赛,有决赛,学生不会感到乏味。可根据年级特点安排一二三年级上午进行,四五六年级下午进行,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每天都能学习文化课,又能将学校的运动会项目顺利完成,体育教师在安排赛程、裁判、工作人员方面有了充足的时间,不会感到身心疲惫。
运动会是汇集体育运动、文艺表演的盛会,常规中小学运动会将开幕式、闭幕式、比赛、文艺表演等都放在一天进行,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有他们参加的项目,就会去关注,反之自己就会在那里闲坐,这样增加了班主任老师的看管难度,学生在那坐一天感到无味,教师感到很累。我们在安排时可考虑将一二年级的项目安排在五六年级的400米跑项目后进行,学生看完开幕式、高年级的100米、400米跑后,体验自己的决赛项目,再让他们回班休息,就能做到劳逸结合,不会失去兴趣,下午闭幕式前回到赛场,感受颁布成绩的那一刻,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快乐的一天过去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体验到运动会给他们带来的不同刺激、激烈的竞争和不一样的留念。
总之,一次完美的运动会将留给学生美好的回忆,促进他们树立坚持体育锻炼的信念,营造运动健康的良好氛围,为今后开展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祖国的明天,学校的体育教学是需要运动会这种综合性展示平台的。
校运动会参考文献:
[1]邢树强.新世纪学校运动会的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 2002(6).
[2]陈林.学校体育运动[J].贵阳文史,2011(5).
编辑 李博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