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
  教学⽬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在数学学习的能⼒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能⽐较熟练的进⾏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学⽣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较熟练⽽准确的进⾏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家会有更⼤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明确学习的⽬标。
  ⼆、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朋友在⼩组内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组的同学说⼀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听。指名汇报。学⽣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第8题。有四只⼩⽩兔⼀起上⼭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第10题。请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从知识、⽅法上进⾏总结。
  四、随堂练习
【篇⼆】⼩学⼆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的认识》:
  (学习⽬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1⽶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
  2、会⽤⽶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1⽶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观察能⼒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的实际长度,形成1⽶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较的数学思想和⽅法。
  5、培养学⽣细⼼、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法和建⽴1⽶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1⽶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100厘⽶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
  师:昨天⽼师让⼤家回去测量⾃⼰的⾝⾼,都量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是多少?(学⽣交流⾃⼰的⾝⾼)
  ⼤家在交流的时候都⽤到了⼀个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板书课题)量⽐较长的物体,通常⽤⽶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通过亲⾃测量初步感知“⽶”在⽣活中的应⽤,感受数学来⾃于⽣活。
  ⼆、探究体验。
  1、估计1⽶的实际长度。
  师:⽼师的⾝⾼是1⽶58厘⽶,你能估计⼀下,从地⾯到⽼师⾝上的哪⼉⼤约是1⽶⾼呢?(学⽣根据已有经验进⾏估计)。
  再估计⼀下,从地⾯到你⾝体的哪个部位⼤约是1⽶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1⽶⾼呢,还是不到1⽶?
  师:⼤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了,就⽴即喊“停”(学⽣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尺量)那请⼩朋友⽤你们的尺量⼀下。(得出⽤厘⽶尺量很不⽅便,⽽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的尺⼦来量很⿇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把更长的尺⼦)⼤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师这⾥有⼀个好宝贝,⽤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师的⾝⾼⼊⼿,学⽣肯定兴趣很⾼,在此过程中,利⽤学⽣已有的⽣活经验,估⼀估1⽶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的观察能⼒、估测意识,也为建⽴1⽶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尺。
  出⽰⽶尺。
  (1)谈话:这是⼀把⽶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它来量⽐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尺图)这就是⽶尺的缩⼩图,请⼤家拿出你们的尺⼦,跟⽶尺⽐⼀⽐,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位学⽣拿⾃⼰的尺⼦来量⼀量⽼师的⽶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
  那⽶尺上⼀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就是1⽶。
  根据学⽣回答,板书:1⽶=100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思考学⽣⾃主发现⽶和厘⽶之间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案
  3、⽤⽶尺量。
  (1)谈话:怎样⽤⽶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呢?谁来试⼀试?指名量出1⽶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结:量物体的时候,⼀定要从物体的⼀头开始,⽤卷尺或⽶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端,尺⼦要放平放直。(课件演⽰)
  (2)提问:王⽼师想知道到底⾝上的哪⼉离地⾯是1⽶⾼,谁来帮⽼师量⼀量。(学⽣测量后,在1⽶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上估计的1⽶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下1⽶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1⽶多还是少?多⼏厘⽶?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有多长了吗?请⼩朋友张开双⼿,先估计⼀下,⾃⼰的⼀庹⽐1⽶长还是短。再量⼀量。
  交流。问:你能⽤双⼿⽐划出1⽶⼤约有多长吗?
  (学⽣⽤⼿⽐划1⽶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朋友在教室⾥⼀,你的⾝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量⼀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估、量⼀量、⽐⼀⽐、⼀等实践活动,让学⽣⽤不同的⽅法充分感知1⽶有多长,建⽴1⽶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法。
  三、⽅法应⽤。
  1、提问:你能估计出1⽶长的队伍⼤约能有⼏⼈吗?(学⽣可能想到,竖着排⼤约有5⼈,横着牌⼤约有3⼈。
  提问:想⼀想,同样是1⽶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约有5⼈,有的⼤约有3⼈呢?
  2、⼩组活动。
  要求:估计⼀下,⽤我们平时的步⼦⾛1⽶长的路⼤约要⾛⼏步?(请⼏个同学上来⾛⼀⾛)
  提问:同样⾛1⽶,为什么⾛的步数不⼀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1⽶⼤约要⼏步吗?
  ⼩组合作:在地⾯上量出1⽶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
  ⼩组活动。组织交流。
  3、⼩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的⼤概长度,⽼师站在这⾥,谁能上来个位置,使你和⽼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能再个离⽼师1⽶的位置吗?还能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纷纷站在⽼师的⾝边,最后成⼀个半径是⽶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活,⽤于⽣活,在这⼀过程中,学⽣体验观察、⽐较的数学思想和⽅法。感受数学与实际⽣活的联系。并应⽤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络,整理学习思路,建⽴1⽶的长度观念,知道1
⽶=100厘⽶。
【篇三】⼩学⼆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的初步认识》:
  教学⽬标
  (1)初步认识⾓,知道⾓的各部分名称;学会⽤尺⼦画⾓。
  (2)通过让学⽣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的观察能⼒、动⼿操作能⼒和抽象思维能⼒,发展学⽣独⽴学习能⼒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对于⾓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
点是让学⽣形成⾓的正确表象,知道⾓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直尺画⾓。难点是引导学⽣画⾓的⽅法。
  教学⼯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课题
  1、师:⽼师给⼤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个成员,⼤家还认识它们吗?⿊板上画的正⽅形,三⾓形,圆形等。(学⽣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个新成员:⾓,引⼊课题“⾓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的初步认识”。
  2、⽼师板书:⾓的初步认识
  (⼆)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定都⾮常熟悉,(放PPT)让学⽣看图,这⼏个图形⾥都有⾓,同学们睁⼤你的眼睛看,这就是⾓。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让学⽣⾓。学⽣⼀⼀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到了这么多⾓。
  3、师:那么,我们现在⾝边是不是也有很多⾓呢?同学们看,(请学⽣来指⼀指。)学⽣回答:课桌的⾓、课本的⾓、门和窗的⾓等等。
  4、师:同学们了那么多⾓,那么⾓是由哪⼏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是由⼀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遍,⽼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也知道⾓的各个部分,那么⾓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师在⿊板上再演⽰⼀遍。
  6、仔细观察,⼀个⾓有⼏个顶点,⼏条边组成?(⽣答)由⼀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下。看⽼师是怎么表⽰⾓的。(教师动作演⽰:⼀个顶点,两条边,再⽤⼿画)拿起你的⼩⼿,我们⼀起来指⼀指。现在,谁⽤这种⽅法来指⼀指这把尺上的⾓?(还有其他的⾓吗?)
  7、师:想⼀想看,⾓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回答)先画⼀个点,从这点起,⽤尺⼦向不同的⽅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个⾓。请同学们照这个⽅法画⼀个,试试。把你画的⾓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
(⼀⽣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较⾓的⼤⼩,放两个同样⼤⼩的⾓,但是边不⼀样长,提问学⽣,哪个⾓⼤,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放幻灯⽚),⽼师问学⽣是不是边越长⾓就越⼤哪?同学们看到了⾓的⼤⼩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的⼤⼩有关。
  9、师:再画⼀个和刚才⼤⼩不⼀样的⾓。请你为⾃⼰画的⾓打分。
  10、折⾓:让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折⼏个⾓,同桌⽐较⼀下⼤⼩。再⽤⼀张圆形纸折,看学⽣能否折出⾓,⽼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个⾓,⽼师在这⾥再添⼀条线,现在这⾥有⼏个⾓了?(学⽣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还有⼀个长⽅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个⾓,请你猜猜还剩⼏个⾓?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