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记得吗?记得我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首词,叫做“念奴娇。赤壁怀古”现在还有没有人能背过?
学生背
在这首词里,作者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多么的豪迈,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现在我检查一位同学看看有没有背过。
学生背
在这首词里,苏轼是什么样子呢?
达观、睿智。
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城子,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到底这个苏轼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边走边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
好,接下来我检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的怎么样,
提问同学起来回答。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恩好不错。
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江城子。以某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黑板上把记梦给圈出来)那作者记这个梦记得是谁呢?
生活处处是课堂学生回答:苏轼的妻子王弗。
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的非常好了,这个人就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
放王弗的图片,(这是电视剧(苏东坡)里面王弗的照片,这王弗实在是漂亮,她不仅是个大美女还是个大才女。
王弗和苏轼在公元1055年结婚,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苏轼和王弗是自由恋爱,王弗出身进士之家,精通诗词歌赋,她的才华甚至可以与苏轼媲美,在给他们家的鱼池起名时两者同食起名为唤鱼,他们之间的唤鱼奇缘为后世广为传颂,在给王弗家的鱼池起名时良人不谋而合同时取名为唤鱼池,在苏轼中进士做官时,王弗更是给不精通人际关系的苏轼很多帮助,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是好景不长,正值芳华年龄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王弗死后,苏轼伤心欲绝,曾一度心恢意冷。苏轼天性是个粗枝大叶、处处对人不设防的人,而精明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除了恩爱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风风雨雨,而今心爱的人儿英年早逝,这种痛楚哪里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开始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现在同桌之间讨论解决一下,结局不了的待会儿,可以举手问老师!
好,有没有问题?没有,看来咱们同学们预习的比较好。你们没有问题,可是老师有个问题?
“不思量,自难忘”,作者为什么在自难忘之前加了“不思量”?这不是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
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不思量,并不是不想思量,而是因为亡妻之痛太切,常在心头,让人感觉无法承受,再说生活的艰辛也不允许作者时时把亡妻记在心头他的肩上还有民生疾苦,他的肩上还有读书人得重担,虽然不是经常想念,但并不是,已经忘却,那种共担忧换的夫妻感情,一记起便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这两种心态看似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他更真实的刻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上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说的是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
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里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 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下片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婉缠绵的悼念之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小轩窗,正梳妆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用琵琶行里面的话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和爱。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通过分析,我们看出作者对亡妻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即使十年过去了,这种感情也没有被冲淡,而是越来越深厚。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来直观的感受这种铭心刻骨的哀愁。
苏轼对王弗的感情深不深?想起王弗,苏轼的心疼不疼呀!作者对亡妻的感情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深,现在咱们就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作者的对亡妻的深厚感情给读出来。
同学们,先自己练习练习。
首先,一位男生起来读一读,点评,我们再以为女生读一读点评还有没有像挑战一下,
刚才同学们都读的非常好,读除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思念,读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时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呢,
梦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正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飘渺,梦中人得感情才显得真挚、深
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进一步深化:死别是相思苦,相思不见,是无处话凄凉之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只剩得冷月松岗,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可谓一字一泪。
诗歌一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诗歌二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