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走进生活
-------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
背景:数学融于生活的必要性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论述。新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具有深远意义。《课标》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是重要的,将数学融于生活更是必要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作用真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教学“连续进位加”时完全可以不按课本例题教学,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
景:“农贸市场真热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俩要买哪些商品,并计算你们需要
多少钱?”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 ,学生做题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让生活走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呢?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 浅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联系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把一些圆形的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们认识,也没有向学生展示画
有各种圆形图案的挂图,而是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我的任务一布置下
去:教室里就像是一石击起了千重浪,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们的发现之多真让我吃惊,例如:挂钟的面,挂挂钟的铁钉的上表面,铅笔、粉笔的底面,笔刨的圆孔,藏在音箱里的喇叭……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篮球也是一个圆,结果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他们自己得出了结论:球不是一个圆,但是,如果把球切开,就可以得到圆形的面。学生们的这些发现,让我看到了她们对事物的观察的能力,挂挂钟小铁钉上小圆面的发现更让我兴奋,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铁钉的“小”,而且还意味着学生对小铁钉与挂钟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电风扇转动所形成的圆形的面,体现出了他们的观察中蕴涵想象。至于他们对于篮球的那场争论,更是体现了他们的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性。“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荷兰教育家弗赖塔尔的话告诉我们:源于生活,让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归于生活,学生们会自学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关系和数字。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有情……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都构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
生活处处是课堂
材,让数学多一些真实,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学数学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比如在讲授“比例线段”时,我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旗杆的高。如何测量?同学们开始讨论,想办法,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杆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旗杆高的办法吗?一位同学抢答道:这时旗杆的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我马上肯定了那位同学的想法,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分别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旗杆的影长及竹竿的长度,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杆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竹竿长:竹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竹竿长:旗杆高=竹竿影长:旗杆影
长……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兴趣。
三、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让数学充满趣味性---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佳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手拿这把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从心理爱上数学。
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的建议。这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的种类、每天的销售、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的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房屋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房屋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还要鼓励学生在现实中寻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正如要让一个人学会游泳,必须把他放到水里一样。
总之,数学教学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才能使得数学变得更有活力。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融于生活,才能使得数学更有生命力。挖渠引水,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四、课堂上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赋予数学生活气息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情景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桥梁,把真实的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情景,让数学背景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到生活的原型,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尽兴地欣赏一组桂林的山水画,学生兴趣
盎然,我适时把屏幕固定在一幅有倒影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布局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我们能不能在一分钟内创作一幅这样的画?”此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实践证明,在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的信念,同时在实际情景下学习,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上学生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
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若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在教
学“平均数”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寻身边运用“平均
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在汇总时发现有一组学生到的事例是这样的:我们班有两位同学最近几次数学成绩,一位同学的成绩是97,94,90,95,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95,96,94,他因故缺席一次,怎样评定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就把它作为引例,让同学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中“平均数问题材料”的学习,体会到求平均数这一常用而又简单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并运用统计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可组织学生通过学习股票、银行利率,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后,可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引发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几种常见的做法是,运用实例创设情境;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课堂教学生活化,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
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是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实践的产物,它从生活中来,又终将会到生活中去,只有回归生活才能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远离浮躁,创设教学情境是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