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紧密、更和谐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尝试了下面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生活处处是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的、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首先,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充满生活情趣。学生喜欢教室,才会愿意到学校学习。假如学生不愿到学校读书,老师再厉害也没有用。可以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悬挂学生的美术或书法作品、在教室一角开辟学生优秀作文专栏等,让学生觉得教室像一个温馨的家。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如分角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比如《皇帝的新装》可作为课本剧进行表演,《威尼斯商人》法庭上的情节也是很好的课本剧表演素材,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带领着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置身于这种生活的乐园中,孩子们怎能不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教学能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了学与教的互动。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比较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填补了这一缺陷。如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飞天”凌空》这篇课文假如没有视频播放,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我将课文内容的视频
播放出来,让学生先形象、直观地感受跳水的动作,然后由学生用动词表达出来,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也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在黑板上板书有效率得多。同一个单元的《一着惊海天》也可以播放视频,这比单纯讲解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生活是教材的源头活水。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1. 再现生活情景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存在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在课堂上补充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够深入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文本,提高观察和
理解能力。如《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现在的学生把它理解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因此如果没有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的理解肯定会有所偏颇。
部编教材新增了活动单元,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采访的活动单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如校长、门卫、校工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同时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学生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语文这么有趣,老师没有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2. 再现生活角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愚公移山》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使学生获得了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3. 再现社會生活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在岸边讲一大堆理论是没有用的。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于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语文、学会做人。例如,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可以让学生在走访社区、搜寻家乡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写成报告,以锻炼学生的待人接物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而所有这些,没有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是无法完成的。
三、活动资源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
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统编语文教材在八、九年级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每册教材安排一个,八年级上册学习的是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不同,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以写作为落脚点,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也试图改变学生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学习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基本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则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来,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揣摩台词、排演戏剧。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并自主搜集、整理、建构相关知识。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这些任务都比较生活化。
1. 日常生活有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外名著、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等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
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翻阅部编语文教材,会发现有一个与传统教材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是部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温儒敏教授解释,大人是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增加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以往亲子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外,一些有想法且关注家校合作的老师也会请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但这只是微弱的声音。现在教材上对亲子阅读规定了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倡导,一个非常及时的倡导,它将会督促家长们进一步关注孩子的阅读,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认同主流思想,实现共同成长。
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此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
做的礼物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写作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 班级生活有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学生的学习中。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演讲、讲故事、表演课本剧、写作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社会生活有语文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
、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更好地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O63)的研究论文之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