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评价任务是指课堂上用以检测、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学习任务,具有易操作、可实现的特点。它对学生深度学习具有以下促进作用:一、习得语文学习方法,锻炼语文思维;二、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三、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批判和创造。
关键词:课堂评价任务;深度学习;促进
随着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我们的教学变革越来越需要做到实处。课堂评价任务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习得科学的语文方法和思维方式,实现了对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批判和创新,这正是深度学习所要求的。
那么,何为课堂评价任务呢?它是指课堂上用以检测、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学习任务,如《鸟语》学习目标之一“发现押韵的特点,读出、模仿出趣味来”所对应的评价任务是“朗读鸟语,体会并模仿押韵句”。可以说:课堂评价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它真正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育思想。
一、习得语文学习方法,锻炼语文思维,从课本走向生活
目前的语文课给孩子们的印象只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是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加一篇篇作文的练习。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本走向生活,成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突破口,它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也是深度学习的目标所在。
语文素养从何而来?课堂是离不开的。如何在短暂的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任务可以做到。举一些例子:G老师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设计的两条课堂评价任务:1.默读课文,几处运用数据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坚定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通过课文中的词句理解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并能说说自己对校训“恒”的理解。S老师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在课堂上直接呈现了这样的课堂评价任务:争当小导游,根据图片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这些松树。在上述课堂评价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在语文词汇、课文的理解力、正确利用数据表达、正确介绍景物上的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还能结合生活领会语文中蕴含的人文底蕴,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会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每节课都如上述老师这样围绕评价任务展开,再辅之于语文学习习
惯的培养,课本将会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将逐渐从课本走向生活。日积月累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可真正实现。
二、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从他主走向自主
课堂评价任务的呈现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指引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地利用多种方法寻求答案,探索真理,语文学习充满了探险寻宝的神秘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C老师在执教《鸟语》第一板块时就呈现了这样的课堂评价任务: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鸟的鸟语?2.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课堂评价任务的呈现,给了学生真正主动探究的机会,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被提问”的局面。在课堂评价任务呈现后是学生细读文本、圈点勾画、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商讨的时间,这段“围绕课堂评价任务的学习”的环节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之后的“交流与反馈”环节还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探讨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语文思维模式。在课堂评价引领的课堂中,教师始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她/他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路人,发现文本、探索文本的还是学生自己。生活处处是课堂
在以课堂评价任務为导向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语文,越来越会学语文,最终将走向自主学习,这正是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在课堂中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批判和创造,从接受走向创新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批判和创造,而在我们以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的课堂中处处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批判和创新。
S老师在执教《黄山奇松》中设计的第一环节的课堂评价任务是:通过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圈画出能体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的关键词句;在提到“饱经风霜”的时候联系生活和经验,用“饱经风霜”造句;以送客松的身份向游人告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评价任务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在理解“饱经风霜”这一词时,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饱经风霜”不仅可以形容植物,还能形容建筑物和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造句练习,这正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体现;课堂中不管是探讨黄山奇松“奇”在哪里,还是探讨对“饱经风霜”的理解,学生都能一个接一个发言,在思考中否定,在否定中再思考,一步一步寻求到满意的答案,这正是深度学习的批判性表现;在这一环节最后,学生根据送客松的奇特长相,展开想象,以送客松的身份向游人告别,这是深度学习中创造力的体现。
课堂评价任务把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具体化,让学生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做到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主动积累语文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去发现语文、探索语文,也让小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多了一份自主和创新。无论你是班级中的学习明星,还是你的学习能力低于班级平均水平,它都能帮你实现专属于你的“深度学习”。在现在的语文学习变革背景下,它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语文课堂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大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庞亚萍.评价信息处理如何促进深度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