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堂策略
背景:《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将传统的"双基"正式发展为"四基"。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活动经验本身是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的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和经验等,数学活动经验也是过程,学生必须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等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不断地尝试操作并通过观察和思考而获得。
作为一名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课堂活动经验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营造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环境。
北师大版本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安排了大量的数学活动。从操作的角度感知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如学习《轴对称(二)》”我在课堂上让
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通过对折来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把纸对折,做出图形的一半,展开后就是全部图形,而这个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从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了做轴对称图形的经验。
《平移和旋转》时,第一个例题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汽车、电梯、教室里面的吊扇和时钟的钟摆运动的实例作为素材,让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和想像它们的运动特点,体会平移和旋转。学生在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时,我又通过大量的视频(如高铁运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和火箭把神舟飞船送上太空)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平移和旋转,接着我又叫学生动手推开教室的窗户和沿着水平方向擦黑板感知平移现象,用一根线,一头拴着粉笔,一头抓在手上,靠手臂旋转摆动做圆周运动感知旋转现象。
二、积极将课堂与生活对接,转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课堂与生活有效对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第一课时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时,我注意将课堂与生活对接,转化数学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去超市、商场、市场获取大量有关重量的信息,并要求学生带回盐、牛奶、黄豆、花生米、2分硬币以及标有整克、整千克的物品。课中,大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千克、一克有多重。同学们发言踊跃,有的说:“4个苹果大约是一千克,两袋盐大约是1千克,两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4瓶牛奶大约是1千克”“2粒黄豆大约重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重1克,5张纸大约重1克……”。为了验证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进行活动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一: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一、建立“千克”的概念。活动二: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一、建立“克”的概念。活动三:称一称、比一比、算一算建立“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当然。为了保证活动实施顺利、有序。要做到以下三点:1、课前学具准备充分,合理划分活动小组,制作活动记录表,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2、注意及时调控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及范围,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都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3、在掂一掂、一
、称一称、比一比的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原本模糊的生活经验逐步转化成为清晰的知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
三、积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创造数学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北师大版本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打破了课本编排的顺序,课前我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两张画满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方格纸,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两张方格纸,请先拿出其中的一张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用直尺实际测量一下一个小方格的的边长是多少?并告诉老师这个小方格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1厘米,面积1平方厘米。
老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张方格纸来画画。
学生:耶!画什么?
老师:画长方形。听要求:第一个画一个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画,师巡视。)
老师:一个学生来说说他画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
学生:长2厘米,宽1厘米。
老师:第二个画一个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画,师巡视。)
老师:谁来说说他画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
学生:长5厘米,宽1厘米。
老师:第三个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画,师巡视。)
老师:这个谁来说画的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
学生1:长6厘米,宽1厘米。
学生2:长3厘米,宽2厘米。
老师:最后一个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画,师巡视。)
老师:这个谁来说画的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
学生1:长12厘米,宽1厘米。
学生2:长6厘米,宽2厘米。
学生3:长4厘米,宽3厘米。
1、画完这4个长方形之后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2、填好格表后认真观察和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c㎡)
2
5
6
6
12
12
生活处处是课堂
12
长(cm)
2
5
6
3
12
6
4
宽(cm)
1
1
1
2
1
2
3
(学生合作完成表格,讨论,交流想法)
老师:通过画图,我们发现了什么?(引导长与宽的乘积等于面积)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的积。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
第三小组:……
……
老师:(用积极、赞许和鼓励的眼光说)“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