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搭配问题”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个外出春游的活动,外出时出示红白两件上衣和黑绿蓝三件裤子让学生搭配出不同的穿法去游玩。不同的学生
会搭配出不同的套装,有的学生喜欢白上衣和黑裤子、有的喜欢白上衣和绿裤子、有的喜欢红上衣和黑裤子等。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喜好出发,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将学生的学习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从而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课时,根据学校目前正在新建一个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长80米、宽60米)的运动场这一学生都熟悉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运动场的平面图。教师问学生:“纸的面积太小,画不了那么大怎么办?”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会纷纷出谋划策,再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画。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学
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再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设计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并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多方面“”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底端也滑动了1米,这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
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再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加强数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数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也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数学蕴藏在生活
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魅力所在。
教师可以安排观察体验、生活调查、实际测量等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课程之后,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亲自到超市去购物,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商品的单价、所购商品的总价,最后让他们与商场的购物小票的总价进行核对。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更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位数,可使其加强对百分数的了解;引导学生调查各自家里的水电使用情况并将其绘制成统计图表,可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在教授完体积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学会测量较小物体的体积;教授完比例知识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影长和高度的比例测量附近建筑物的高度等。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我们要让学生的生活实践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要让数学走出课堂,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我们要带领学生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出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生活处处是课堂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课题“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