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课程,处处皆资源
作者:麦敏
摘 要: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碰到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就这么一点点内容怎么讲得了一节课?”“教学时间有限,根本没法上完课”……按旧有的教学和教材观,确实很难“对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主动开发教学资源。
关键词:课程 资源
不论是哪个版本,新教材呈现的内容都比原来少了很多,教材有些内容的编排不合时、地域及学生差异、自主合作学习的发散性、探究活动对时间的要求等都是客观存在,要落实《课标》理念,关注三个维度目标的达成,我们老师首先要摆脱“大纲”的束缚,认识到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从而改变自己的旧有的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一、增强课程意识。
教师对新课程怎样理解和参与,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成效。
传统的“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而新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由教学事件构成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意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1.必须改变自己只是课程执行者的角。
实施新课程,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者、卑微的“教书匠”,而是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2.改变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
树立活动教学观:教学中,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以学生的
现实生活为依托、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没有“生活”,就没有新课程!广阔迷人的自然界、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智慧而又审美的人文生活,都是课程实施的资源和课堂。
二、开发课程资源。
“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生活处处是课堂课程资源无论是课内的或课外的,学科的或活动的显性的或隐性的,都是物态的存在,都得凭借教师去识别、开发和发展利用,并围绕主题迅速而灵活地进行设计、组织和实施,才能发挥出课程的效益。
1.关注生活,回归科学
“生活”是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老师只要引导得当,激活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就能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容易将生活经验提炼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有产生新的问号,进而建构新知。
案例一:《皮肤与汗液分泌》一节老师首先提出:人体皮肤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为什么皮肤具有这些功能呢?(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任务驱动——由此,学生更易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老师做好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结合生活中“没有头屑烦恼”、“防晒+美白”、“香汗淋漓”、为美容而大肆拔眉乃至剃眉、甚至在人的起源的种种传说中为何不管女娲还是上帝都是“团土造人”等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
【此例同学们除了学会学以致用外,能科学冷静地看待各种说辞、更能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意识。体现了教学要有“课内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
2.关注社会,发掘资源
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及热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的前提,是效应的基
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多渠道的信息通道,导致了学习方式的革命,凡是媒体都可能是“老师”,学生留意和接受到的信息有时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对社会观察的敏锐性和对有效信息捕捉的敏锐性,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能力。
案例二:“非典”肆虐时,“五•一”回来后,老师先写下“SARS”,还没落笔,同学们就有许多意见和看法表达了,气氛很活跃……老师因势利导,再举出几种他们较熟悉的疾病让学生们辩析哪些是传染病,结合课本,第一个教学目标自然达成了。
“SARS很可怕,很容易传染,为什么我们柳州还没有一例SARS病人呢?”再一次掀起了讨论的高潮,大家尝试归纳出了传染病流行必备的三个环节,也就明白了切断任一个环节均可控制和中断传染病的流行。
“对照我们列出的‘防非’措施是针对哪一个环节?”,经此分析讨论,大家不再“谈‘非’变”,而能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各种措施,加强锻炼的自觉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能正确看待哄抢板兰根、屯买白醋等社会上不科学的做法,对其家长及周围的人无疑也会起到一定的宣传效应。
【此例在教学时间上提前了近一个月,既体现了生物科学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又体现了教材要为我所用的思想。】
3.关注声音,拓展资源
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在教学中营造有话敢说的氛围可让学生好学的天性发挥,从而乐学,并在倾听中交流碰撞、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悟得知识,教师自己也能于倾听中发现资源。
案例三:在布置同学们准备“解剖观察鸡翅活动”实验材料时,只个别同学表示出积极性。“鸡翅好贵的,我才不舍得咧,我就拿一块姜来。”一个学生在嘀咕着,是呀,为什么不能降低成本呢?老师随即说到“当然了,你们也可以带你们感兴趣的其它材料”……于是,萝卜、柑子
、番茄、梨等等都上了解剖盘,学生们兴趣盎然,完全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相互展示和交流中,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均在自己面前“原形毕露”,那份积极与热闹、那种兴奋和快乐让你不由得也受到感染。
【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学生更多参与和体验。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征。】
一个小组交流“我们发现在柑子皮里面和橘瓣上有一些一丝一丝的结构,我们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它们是输导组织”时,老师利用这一契机及时做学法指导“不要错(漏)过任何细节”,学生们得到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同时也帮助他们会学、善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4.关注过错,化为资源
我们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而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犯错是成长中的必然,初中学生又开始特在意“面子”了,同时在很多方面他们往往还欠缺足
够的理性而只凭个人好恶做出选择和决定。老师应多点机智与宽容,把孩子们的过错当作一种教育资源,尽量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引导其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拉近了心的距离教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老师的安排下,T和L带上火柴上台,先对预设的四种情况进行了结果预测,然后T负责划火柴并记录燃烧时间,第一根火柴任其燃尽,18秒,燃第二根时L在旁边用力去吹熄,2秒,划第三根时,T用手护住火柴,3秒,燃起第四根时,老师参与到了T的保护中,结果8秒。
实验刚结束,T竟冒出了一句“老师,其实我可以让火柴烧得更久”。果然在他的摆弄下,共燃烧了25秒!
随即,老师指出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灭绝正如火柴的燃尽熄灭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很快全班基本达成了共识。在同学的参与和认同中,老师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枚火柴,它可以让我们展开很多实验,获得许多发现,还可以为我们燃起温暖、希望甚至生命,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白白浪费,毫无价值,或者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刚才我们已认识到人类行为对动物资源的影响,如何减少甚至消除我们的动物朋友们所受的威胁,让它们与我们共同在这个星球生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与交流,但能不能从现在、从我自己身边的小事如节约每一根火柴做起呢?”说话间目光一一转向带了火柴或火机的几个男生,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已主动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