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10边境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是国家形象的展示窗口,是守土固边的第一线。云南省边境线长406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5,沿边是云南一大省情,守牢、守好祖国的西南大门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崇高使命。
· 牢记嘱托  践行使命 ·
固边必须兴边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嘱托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并作出“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指示。沿边地区的发展与云南自身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沿边地区民族众多,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区域;沿边地区多位于我国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沿边地区位于对外交往的第一线,更是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加快沿边地区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云南三大战略定位的亮点和典范。
西南国门的璀璨珍珠
——云南省全面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文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献霞
2021年起,云南将在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抵边行政村全面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围绕6个现代化(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境防控现代化、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任务,实施29项具体建设任务,按照“一村一策”的项目计划,省级计划统筹各相关部门的资金给予支持。力争到2025年,把抵边行政村(社区)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形成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
兴边必先富民
2015年以来,云南先后制定实施两轮《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众生产生活条件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沿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有了极大改善。然而,距离全面小康,沿边一线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方案》,在25个边境县(市)抵边行政村(社区)中选择了30个自然村,按照产业支撑、文旅融合、生态宜居、边贸助推、睦邻友好5种类型,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并于2021年起,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举全省之力,编制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开边境小康村建设。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
富民必遵实际
为切实提高沿边众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兴边富民”扶持政策围绕解决众生产生活中最切身、最直接、最急需的困难问题,让沿边众精准受益、直接
ETHNIC TODAY
11
受益、最大受益,一以贯之地建设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高质量小康。《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众生产生活条件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的重点内容是全面推进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六项工程31个子工程建设,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第二轮的核心是实施“兴城镇、夯基础、强产业、惠民生、促开放、固边境”等六大任务38项重点工程。边境小康村建设则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结合边境村寨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特点,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一类指标以及18项二类指标逐项排查,逐项巩固,进一步牢固边境一线根基,激发沿边发展活力,增强边民守土固边热情。
· 协同治理  成效显著 ·
实力助贫  率先脱贫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云南沿边地区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时贫困发生率高达31.2%,25个边境县(市)竟有20个贫困县。通过多年的“兴边富民”行动,截至2019年末,沿边地区农村常住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达9188元,贫困发生率降到1.8%,其中第一轮扶持的374个抵边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2%,率先实现脱贫,边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夯实堡垒  强基固边
cuican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是守土固边的思想战斗堡垒。通过配强基层党支部,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充分发挥了边境地区党建带建作用。部分地区启动实施“党建示范引领工程”,成立了乡国门党工委,建立了国门学校、国门医院、国门书社、联合党支部等,努力构建国门党建新格局。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宣传不断深入边境村寨,边境各族众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不断增强。
边境基础设施是守土固边的物质战斗堡垒。2018年,全省25个边境县(市)仅有9个通高速公路,部分国防公路还存在区域性“断头路”,21.79%的抵边自然村村内道路未硬化,沿边州(市)的有效灌溉率仅30.48%,56%的抵边自然村没有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云南省整合部门资源,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下,边境环线如期建成,县县通高速指日可待。边境村的通村公路纳入边境干线公路、出境通道建设统筹,30个示范村基本实现通3.5米以上的硬化路,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4G网络和有线宽带全覆盖。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沿边众喝上了干净水、走上了畅通便捷路、用上了优价稳定电,战斗堡垒更为稳固。
保障民生  边民安稳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是边民增收产业稳步形成。根据之前的调查,2018年94.34%的沿边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72.94%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农业的种养殖,61.29%的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85.18%的家庭面临日常生活开支无保障。近年来,通过依托边境村寨特点,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业,并建立了农户与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甘蔗、核桃、茶叶、橡胶、草果、生猪、山羊等一批特生态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家乐、民宿、生态游等产业逐渐兴起,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如盈江县石梯村,依托鸟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40多个鸟类观测点,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人次,“观鸟”产业直接收入达107.5万元。据统计,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7.93%,达到13153元,孟连县的陇海村达到18823元,比孟连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889元。二是边民生活丰富多彩。边境村均建成了文体活动场所,软件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均有了固定场所,有的村还建设完善了村史馆。依托乡镇养老机构、教学点和村卫生室条件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养老、学龄儿童就近入学、患者就医等条件大大改善。通过4G网络和有线宽带的全覆盖,实现了中央、省和本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户户通,丰富了边境众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  靓丽风景
沿边是少数民族文化和边疆文化的集散地。一方面各地挖掘保护、传承发展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将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与边境村寨的建设融合,通过举办民族节庆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文化辐射能力。另一方面改善村庄环境,提高村庄宜居度。各地坚持把村庄的布局规划融入自然,让居住的人能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开展村寨改房、改水、改电、改厨、
关注12
改厕、改圈,以及村庄私搭乱建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中29个村建设了排污管网,28个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20个村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大幅提升。边境小康村就犹如西南沿边一线的一颗颗靓丽珍珠,展示着大国形象,沟通着跨境民心,凝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力量。
治理有效  边境稳定
增强边疆治理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重要指示。云南边情复杂,边民交往频繁,反分裂、反渗透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防治任务繁重,边疆的有效治理事关祖国统一、边疆安全、民族团结。近年,经过两轮的《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众生产生活条件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和边境小康村建设,边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沿边村庄治理有效。边境小康村将杜绝黄赌毒、做好防艾工作、树立正确婚育观、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化殡葬改革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所有村民共同遵守、相互监督。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听取众意见,引导众参与到决策、建设、监督、管理的全过程,激发沿边村寨内生发展动力,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机制,共建美好家园。使边境小康示范村成为小康村的典范、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二是,沿边防疫能力提高,构建了
紧急响应机制。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边境地区成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点区域,云南边境县(区)也多次面临防疫危机。通过不断探索,边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沿边防疫能力不断增强。
·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
戒骄戒躁  勠力前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节点,前行的道路充满希望与挑战。边境地区地处我省对外开放前沿,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边境小康村是边境地区与全省、全国实现同步小康的样板,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守土固边的坚强堡垒,是睦邻友好的辐射支点,是美丽云南的边关风景。边境小康村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戒骄戒躁,勠力前行。
明确重点  有序推进
结合乡村振兴确定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新重点。将城镇和小集镇作为第一优先,村寨作为第二序列,形成边境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一方面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城镇和小集镇更容易吸引人,更容易接纳人,更容易实现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的目标。依据不同战略目标,形成与边境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合理布局。例如,为加强辐射中心建设,形成“滇中为核心,沿边州市为,抵边地区为天线”的布局,大力加强边境贸易转型发展;为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抵边地区形成民族团结进
步示范村、民族特村寨、国门村寨百花齐放式的边境长廊布局;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重点区域为核心,其他区域为拓展的星落式格局;为加强口岸建设,形成“前口岸,中园区,后城镇”的融合布局。
把握规律  科学配置
合理把握抵边村寨发展规律和特点,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尤其是注意山区和坝区的区别,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不同的政策,不搞“一刀切”。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省、州市、县、乡、部门协同推进抵边建设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提高财政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不撒胡椒面。以解决最紧迫问题,保障最关键环节和投向最有前途的领域为导向,既专款专用,又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  安居守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既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帮助和促进沿边一线加快发展,是满足沿边地区人民众对美好生活愿望、保障沿边地区人民众根本利益、确保沿边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把边境建设好了,是发展好、实现好沿边各族众的利益,切实解决好沿边众的特殊困难问题,让沿边众共享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提出的“基础牢、产业兴、环境
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大目标,就是要实现各族众发展有支撑、民生有改善、素质有提升、团结有保障、守边有动力,让边境各族众过上更好日子,同时积极发动众参与,使外出务工边民返乡参与家乡建设,促进边民安居、安心守边。
ETHNIC TODAY
13
水是甜的,山是绿的。
如何做好文旅产业带动民族团结、众增收?龙安村汉一村民小组这个离中缅边境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的小村寨,交出了完满答卷。
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是一个汉族、景颇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滇缅边境村寨,边境线长10.8公里,以南洼河为界,与缅甸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互联互通,是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边民沟通交流、促进边境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汉一村民小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汉一村民小组展开了“文旅融合型”边境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征程,先后被授予“云南省美丽乡村”“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德宏州文明村”“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等称号。
文旅项目助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一定扎根边疆,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1974年从瑞丽搬迁到龙安村汉一村民小组的瞿忠余,是村寨蝶变的亲历者之一。“我是1974年从瑞丽搬迁到这来的,当时这里全是荒地,只有些景颇族住的茅草房(三角房)。水、电不通,泥巴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帮扶下,村寨搞起旅游产业,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我种上了沙糖橘、农家菜,游客来买的特别多,赚到了钱,生活也越来越好。”瞿忠余把老房子进行了翻修,住上了四合院。而村寨近年来也铺上了青石板大路,许多村民也和瞿忠余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
文旅融合国安边固  村丽宜居团结奋进
——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汉一村民小组换新颜
房屋改造,环境美化,配套设施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这背后是一整套改善边境地区配套设施、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顶层设计”。
龙安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寨,由四个景颇村寨和四个汉族寨子组成。文旅项目从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等方面出发,结合已建成的龙安美丽乡村、新马温泉度假村、土砖民宿区,吸取以往乡村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采取“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村寨优势互补,建成了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传承中心、目瑙示栋及附属设施,硬化了进村路面,安装了LED 太阳能路灯,种植了绿化乔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其中,产业灌溉沟渠、生产道路建设有效减少了片区内种植的蚕桑、沙糖橘、百香果、甘蔗等产业的灌溉及运输成本,帮助农户每户至少年增收三四千元,极大提高了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和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全村各族众对中华文化的认
同,村寨充分发挥汉一村民小组在地理区位、民族文化、传统建筑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土砖文化、织锦文化、民族文化和边境文化特,着力打造全州乃至全省边境一线乡村特旅游精品,使全村各族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文旅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整治了农村环境,减少了“两污”的排放,改善了村中地表水水体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众对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形成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增收。
特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在龙安村,“好日子”的故事讲不完。一位农户高兴地介绍说,以前村里没有什么水果产业,收入就靠水
关注14稻和甘蔗。2015年以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随着旅游业和特产业的发展,他们家除了沙糖橘和稻花鱼之外,鸡蛋、蜂蜜、蔬菜等农副产品也广受外来游客青睐,家庭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今年我种了6亩沙糖橘,预计毛收入一万元,纯收入有七千元。”
文旅项目的建设带来了游客和水果商,进一步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村上盖起了农特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商铺、交易大棚、冷链物流仓库等硬件设施,农家乐、商铺、特小吃鼓了众“钱袋子”,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我们汉一村民小组的党支部有7名党员,大家依托于旅游项目,由党员带头搞水果产业,沙糖橘、甘蔗、沃柑等供不应求。”汉一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杨世定介绍,正在推进建设中的土砖文化驿站、龙安水世界、博物馆等,也充分发挥了当地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从民族旅游文化打造及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两个方面,加强旅游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努力把龙安村委会汉一村民小组打造成文旅融合型小康示范村,使边民人人吃上‘旅游饭’,为边境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提供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据统计,汉一村民小组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07
元。昔日贫穷落后的
小山村变成了现在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建引领增强边疆凝聚力
走进汉一村民小组,随处可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党旗迎风招展,来来往往的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汉一村民小组一直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政治使命常抓不懈,始终把抓团结、抓稳定作为全村的长远之计和治本之举。
“汉一村党小组十分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结合边境实际,在村民小组开展以‘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为主题的‘红旗飘飘’工程和‘户户悬挂伟人像’
活动”。据介绍,目前,村里党员、众家中分别悬挂党旗、国旗,全村定期组织开展升国旗仪式。“村组召开会议时都先奏唱国歌,极大增强了全村各族众对伟
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我们的田地和其他村寨的田地交错在一起,大家彼此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常来常往,在干农活的同时相互交流种植技术,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共同致富。”杨世定说,在文旅融合型小康示范村建设过程中,汉一村民小组还十分注意把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的评选标准中,有力促进了优良家风、新型民风的形成。“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基层
活动场所召开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会、传统文化培训会和观摩会,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普及和实践活动,促进了全村各民族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进一步铸牢了全村上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的汉一村民小组,已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宜居的“文旅融合型”边境小康示范村。未来,村寨还将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利用“互联网+民宿”“景区带村”等模式,大力发展边关风情游、民族风情游、养生休闲游、农耕体验游等旅游产业,拓展众增收渠道。
(陇川县委宣传部供稿)
土砖驿站    张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