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因生活充满活力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从教学实践中可知: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会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本着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每一节课都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让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品德与社会课所讲述的道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通过课后活动、社会实践、现实生活及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真正内化行为规范,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资源开发,源于生活
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教材,收集生活中的资料,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切资源,开放教学内容,使它贴近儿童生活,成为能与儿童真正对话的文本。
1.活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其最终发展儿童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因此,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世界,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回归生活。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我心中的那颗星》前,我就发现班上一部分学生的口袋里装的是篮球明星姚明的明星小卡片,课间谈论的是姚明最近的一些赛事,甚至书本上画满了姚明的人物简笔画……孩子对姚明充满了羡慕,有的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境地,因为有家长反映为了看姚明的比赛,孩子作业都不做了。针对这个现象,我在执教这一内容,就从姚明谈起,并利用教材上的一篇关于介绍姚明的文章,由此告诉他们姚明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懈地追求,远大的理想,辛勤的付出。在一步步地走近姚明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明星”背后感人的
故事,懂得了必须把自己对明星的钟爱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激励自己。因此,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2.资料收集
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
让生活充满阳光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比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课前,我通过到商场有意观察、问卷调查交谈、录音录像等方式获取一些学生在逛商场的表现,综合起来,分类整理,制作了录像片段《逛商场》。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买过东西没有?都买过哪些东西?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类板书:食品、日用品、文具……接着我又鼓励学生:“真不错!你们已经有过购买东西的经历了,说明咱们的同学开始做家庭的小主人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新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到超市里去买了什么?结合你的生活实践说说哪一位会买东西?并说说你的理由,也可谈谈你给他们的提醒和建议。”学生在录像中看到自己和别人生活的再现引起了积极的思考,课堂参与气氛更是十分热烈。因为他们讲的都是生活中自己参与或时常看到的,时时听到的,处处谈到的,都是自己早已熟知的生活事件啊!在“辨、评、导”的过程中明白了购物的学问。当然,生活千姿百态,我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同时,决不是将生活内容简单翻版,而应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教师将这些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二、情境创设,感悟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在课上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觉进行
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感悟生活,真正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1.生活化的语言叙述
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叙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融洽、宽松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提问,积极研究的前提条件。因而,不管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上,我总是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用谈心的方式亲近孩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