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
王燕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在我国歌剧史上。(伤逝>是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歌剧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咏叹调、宣叙调、对喝、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彩和时代气息。本文从子君的两首咪叹调<;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进行分析比较。为歌唱者如何演唱此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子君咪叹调;音乐特点:演唱风格
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剧本由王泉、韩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的。本歌剧从编剧的构思到音乐的布局、从导演的意向到舞台的设计都体现出协调统一.在歌剧创作中音乐构思与剧作构思一致.并相辅相成地结合为一种既不是单纯的戏剧又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戏剧性的音乐。音乐化的戏剧。
一、音乐特点
l、<;风萧瑟>这首咏叹调采用了通谱歌的形式.引子部分预示着全曲的基本情绪.开始部分右手的八度大跳和左手的柱式和弦给人一种惊恐不安的感觉.一直持续到第五小节左手出现连绵不断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上下进行.右手则在高音区八度敲击出全曲的高潮部分.瞬间就把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波澜表现出来了。在全曲的第14小节.一个婉然如诉的主题——长音和三连音相结合.以陈述性的歌声在在高声部弱起,与前面的引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子君借秋风扫落叶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情怀,以景拟人与秋风落叶对话.演唱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由弱渐强,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张力,以此来表达子君对生活的苦苦思索。此时的子君对生活的不公有些怨恨,她不能明白为什么生活会对她如此刁难.所以在演唱时应该在语气上表现出主人公的这种情绪。从26小节开始是A段的对比中旬,转到下属调并突然改变音型,配以震音的伴奏音型和f p、m p的力度象征着残酷无情的封建势力,而这部分子君的歌词是:。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那斑斓光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剥落。”显然,两股势力遭遇了碰撞,代表着新女性形象的子君处于明显的劣势.以属和弦的开放作为结束。B段属于一个一般性的对比中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的开头都出现了全曲标志性的主题——长音和三连音相结合的特性音型.两个乐句将音乐层层推进.伴奏也由第一乐句开始的分解和弦逐步转换成左右手的颤音及标志性的三连音音型。此时经过不断的情绪蓄积加上伴奏烘托的情绪氛围.主人公的情感高超已经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该句的结束处转到属调。并进行了展开。C段以级进上行218形成一个积累性高潮,高潮处的切分将节奏拉宽.使得高潮充满动力的气势,伴奏部分用紧凑的八分音符,形成有活力、有阶梯感、不严格的模进,呐喊般的旋律深深震撼人心,(要求用饱满的激情唱出子君那充满呐喊与抗争的声音)从78
小节开始出现同音反复。两乐句之间音乐层层推近,具有叙事歌曲的风格,在演唱时可以口语化一些。以表现子君内心的无奈。音乐经过这两乐句的情绪积淀之后.从90小节开始运用激动如波浪翻卷的冲力。级进上行到全曲的最高音,在这个音上拉长,形成高音区的申诉和悲愤,把子君的情感推向极点,这是全
曲的最高潮.紧接其后是本曲的特音型——三连音与长音相结合.这部分表达了女主人公遭受了生活的重重坎坷对生活反思的痛苦。然后作者运用紧凑快速的节奏和急速自由旋律的延展与模进构成奔放激动的音乐性格.随之而来用充满感叹情绪的减慢的下行旋律.此刻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巨大的激情的消退,引入尾声。再现段既突出了与B段的戏剧对比。但又不是A段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层次的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此段是缩减再现,短短三乐句以其凝练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子君迷茫的音乐形象.歌曲最后结束部分运用三连音节奏音型持续了三小节.力度渐渐消失,结束在主和弦上,最后用琶音结束全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不幸的人生>运用层层模进的短小乐句和愈发急促的歌唱语气来体现人物心理的悲剧情节.歌曲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二段为对比乐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歌曲的A段在f小调上呈示出来.由两个下行模迸的乐句引出全曲悲伤的基词。伴奏和弦的主音落在导音上。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仿佛使人看到一个年轻女子徘徊在情感取舍的边缘.步履蹒跚地向人们缓缓走来,开始诉说自己的哀伤和无助。歌曲的主题从小调的主和弦进入,给人一种无尽的凄凉感.与此同时。节奏在三拍子和四拍子上的
更替,使得旋律的不稳定感加强了.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难以抉择的痛苦心理。音乐进入第二个乐旬之后,音符开始密集,不仅出现了连续的弱起十六分音符.而且加入了类似说话似的语气与节奏。这种创作手法暗示了女主人公心情的愈加急促和不安;B 段是这首咏叹调较复杂的段落,也是最有特点的地方.展开篇幅较大。可分为三个部分。随着歌曲转入到同主音大词F 大调.旋律变得宽广开阔了,调性的改变在情感上表达了子君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眼前残破爱情生活的诀别.两个变化重复的“别了”之后.歌曲在“爱”字上进行了一些停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眷恋和不舍。紧接着的两个上行小跳模进的短乐旬使音乐显得更加急促。情绪也层层递进,音乐终于在“啊”字上进入了一个高潮。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彦袋
(-I t州民族学院)
擒要:民歌蕴藏着相当大的宝藏。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巍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舍,源源不断,绵绵漉淌。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
一、民歌的定义及特征
(一)民歌的定义
民歌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是一切民间歌曲的总合。它包括了山歌、小调、孝歌、童谣、以及一切在风俗及生活中演唱的歌曲。
(二:)民歌的特征
l、民歌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二、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
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元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民
公满腹的痛苦和绝望终于迸发,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歌曲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接下来的“我将回去”几旬.作曲家采用了上行二度模进的短句来表现主人公的无助和思索的情绪.层层逼进的询问语气伴随着坚定而短促的和弦伴奏织体将这种情绪完美地表现了出来,经过三个急促的小短句之后.音乐在全曲的最高音上迸发.一连串的由上到下缠绕进行的。啊”音诉说了女主人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深深的彷徨和绝望。
二.演啊风格
l、演唱<;风萧瑟:}这首咏叹调时要求气息控制要恰到好处,A段开始两句“风萧瑟,叶飘落”以长音和三连音的结合出现在高声区,演唱时应以高度控制的声音进入。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拉力。才能表达子君那如诉如泣对生活的苦苦思索之情。B段和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思索
子夜吴歌 秋歌”。以弱起、切分、三连音的进行变换了声音的力度,这时就要求我们用对抗的气息.饱满的激情唱出子君那充满呐喊与抗争的声音。再现段在声音应用上与B段形成对比,同时也有别与A段.短短的两旬表现的是子君对人生困惑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矛盾心情,声音控制感应更细致一些。
2、<;不幸的人生>这首咏叹调总体上的情绪是悲凉、绝望、无助的,其中也包涵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留恋、对爱人诀别的痛苦以及对现实的惧怕,可以说,人物情绪非常的纷繁复杂。因此在演唱情绪的调节上.歌唱者要随着音乐的发展从客观上把握住演唱的悲剧基调.从微观上把握每一处细小的情绪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戏剧表现力和歌曲抒情性的高度统一。使歌曲听起来张弛有度。声情并茂。演唱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想象这首曲子是一位不幸失去爱情、失去往日美好回忆的年轻女子在遭受背信弃义时痛彻心肺的哭喊,是对不幸的人生经历和上天对她不公正待遇的深刻控诉。演唱者怀着同样的悲痛的感情甚至是对主人公的同情将自己放入音乐中演唱.情绪很容易就调动起来了。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段落中情绪的跌宕起伏来调节歌唱情绪。
三、结语
施光南先生通过这首凄美抒情同时又不乏戏剧张力的咏叹调.将子君的悲剧性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这首作品的抒情性和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对我国歌剧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理解该作品的音乐特和演唱风格。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处
理方式.完美地演绎该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才能将人物的心理波动和角命运完整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参考文献:
[1l htt o://bl og.s ouf un.corn/11606178/1614794/i r ddede t ai l.ht m.歌剧<;伤逝>(2008一卜823:33:55)。
【2】陈秋燕.谈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6卷(总第24期)。
f31徐磊.浅析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及其艺术处理.田黄河之声.2007(04)。
21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