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茅盾作为我国现代小说时尚最伟大的作家,在发表《蚀》之后,到1932年《子夜》的问世,创作的意义明显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批判者不同的立场。文章主要从《蚀》到《子夜》出发,论述了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1927年,国内大革命失败后,投身于革命工作的茅盾毅然离开武汉来到牯岭养病。茅盾曾说“经历了中国的动荡复杂后,感受到了幻灭的悲哀和人生的矛盾,心情处在消沉的情况下,孤寂生活,执着的支配者生活,想要我余烬的生命力在迷乱灰的生活中发出微弱的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
而《蚀》作为茅盾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蚀》的出现在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并不是偶然的。茅
盾在经过革命的洗礼后,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蚀》是文献性作品,茅盾将全部思想、经历与印象倾注在文章当中,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反映典型的人物与生活,揭露了某些真理,从而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1]。同时,也遭到了正在提倡革命文学的太阳社和创造社中一些成员的攻击与批判,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当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正面描写、歌颂,那些非无产阶级的人物都是被打倒与批判的对象,这是一种不顾作品实际,乱扣帽子的一种左翼思潮的批判。对于这些批判,茅盾反驳道:“当这些人在痛骂我之前,他们抱有一种极不应该的成见对小资产阶级生活中的文艺作品的描写,将其归为‘落伍’……。”例如在某些不公平的指责上,许多读者发表了相关文章:“最近有些人认为茅盾的创作,纯粹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没有摆脱布尔乔亚记的根性,不能代表时代的精神。这些批判,动机主要是批判者对当前社会的怀疑,并不是利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时代作品的价值,从而埋没了作品中表达的含义。不久,潘汉年也转达了中央在这场争论中表达的看法与建议,认为引起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教条主义与宗派主义,应及时停止对茅盾的批判。足以说明,在这场关于《蚀》的争论中,不能低估茅盾后面创作的影响力。
20世纪30年代是茅盾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
《子夜》。《子夜》是一篇长篇巨著,有30多万字,主要是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兴办工业中不断挣扎直到破产的整个过程,揭露了中国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本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借助丰富的语言,鲜明形象的对比,体现了中国社会过去与未来发展的趋向,描述了中国社会的
面貌,一发表便震惊了整个文坛。受到读者的热情赞扬,更是获得左翼文坛与文艺界的认同,达到空前盛况。当时,几乎没有人对《子夜》进行否定,撼动它的文学地位,不得不承认,《子夜》不仅是1932年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五四运动后新文艺界中重要的作品。和《蚀》相比,《子夜》的问世达到空前盛况,茅盾作为小说家,在我国现代文坛上地位仅次于文学巨匠鲁迅。另外,左翼文坛应当庆幸,在获得一批革命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获得茅盾奉献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子夜》,体现了左翼文学创作的伟绩,让左翼文学逐渐成为时代创作影响的文学主流。前面说过,《蚀》的问世引起许多争议,不能低估后来创作的影响。因为它让茅盾在后来创作的作品中不得不考虑政治立场,明确创作的目的,创造有助于阶级的利益。因此,茅盾将《夕阳》改名为《子夜》,表达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衰败,新中国曙光的到来。《子夜》不仅在创作总体上受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使《子夜》人物性格构思倾向于历史的构思,还在描写细节上,修改、添加作品的内容,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2]。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蚀》问世以来,不断被人批判,挖掘和夸大,主要是因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并将其自然而然的放在《子夜》这一左翼文学代表作上,片面强调了作品的含义,导致作品失去原来的意义,损害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注释:
子夜吴歌 秋歌
[1]朱杰.从《蚀》到《子夜》———试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J ].理论月刊,2004,(5):134-137.
[2]钟新良.论茅盾文学创作中的颓废彩[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从《蚀》到《子夜》
———试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吴怿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