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尽中华文化历史,总会有那么几个学术相互碰撞,但永不会相互融合,最终引发学派战争的灾难,当各学派相互碰撞于高峰时,墨子一颗彗星划破了大气层,打破并重新排列这个朽老国度的智慧,创立名震一方的墨家学说。
这个生于396年的微不足道的书生,可能从不会想他在短暂一生中会做出的举动绝对让墨字照响国度。
在看着数万逝去生命被战火吞噬,无数规则打乱后消失后重建,他身体接受了上天给他的安排,既然不做尘那就做星吧。
他开始奋力学习儒家学说及当时认为是野书的思想,他只为让百姓远离战火,甘愿作那所燃火柴上的小鳞片,在饱读诗书历尽磨难后,他的非凡智慧迸发出来!
那时起,一个身影奔走于战国之间,不久,一个变成一,墨家学派成了矗立战国之间的智慧塔楼,其中墨子巧辩楚王,以布衣九胜公输盘,让宋国之地得以保全。
“兼爱,非攻”开始成他的主要思想。文学细胞、科学细胞同样十分突出的他,更成为了当时神一般的人物,但在我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智商高会抓住时机的人,而已。
墨子的成功是不可能在现代复制的,若放在当代,他成为一个银行行长就算混到极点了,时代的差距是巨大的,墨子能辩能算,但他可不能算到自己的下一场辩论的地点、时间、人物,他所主张的鬼神合一来镇压君王残暴,但对于一个什么都不信的人来说,何为鬼,何为神,更从何而来地狱呢?他能够做的,只是让人的对话通过巧妙引诱展现人性的弱点,所以他能辩胜的只有读书甚多之人,他认为读书少的是无用的,但数千年后那些发明难道书中记载了吗?或许他们只是汲取经验,尚未编著,但创造出的,一定是甚于理论百倍的东西。
我眼中的墨子,是多变的,他可以成功从军事家转化为诗人,从诗人转化为被西方誉为“东方的德漠克利特”的发明家,他的头脑是巧妙构造的,精密程度不亚于电脑机箱,那时候那么多学说,为什么只有墨家致力于阻止战争,热爱和平呢?他们不是没想到,而是没提出,聪明的墨子再一次成功争到版权成为新公司的老总,这一次他又成为了哲学家。
我眼中的墨子也是有创造性的,他用2个木轮载了600斤重的货物,在他编著中光学力学偶有呈现,墨子对生活的观察像显微镜一样细致,就是这样一个穿梭于生活,战争的闪电。
兼爱、非攻,难料想墨子的心情,但不论如何,他再多变,再聪明甚至狡猾,却是我所敬仰的英雄,他的一个墨字,名扬四海。
这是我眼中的墨子,实而不华。
孟子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历史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疮痍;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
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得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吧!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
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墨子公输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
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庄子
人生没有弯路
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比如,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你真正热爱的职业,可以让你用心去做。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体会到被激发的乐趣,没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爱人,你的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尽管你有家庭,有儿女,过着寻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没有燃烧过,仅仅因为你没有遇到那个人。
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
这个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他的老师孔子特别不屑地说:你别去了。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杀了。
颜回说:我总要出去做事啊。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躁,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
颜回就问他老师:我们家可穷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直过着这苦日子,这算不算是斋戒啊?
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上的斋戒,而不是心的斋戒。
颜回问:什么叫心的斋戒?
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这段话虽然假托孔子说的,但是却出自《庄子》。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是完全成正比的。
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物,比如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好了,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自己的尝试,甚至没有自己的挫折,所以,也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做渔王的人,捕鱼的技能太强了,甚至被誉是渔神。他有三个儿
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从他出海,但是,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所以,渔王特别沮丧。后来,来了一位哲人,问渔王:这三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你捕鱼的?渔王说: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离开过渔船。
哲人问:孩子们都是跟你学习捕鱼技术吗?渔王说:从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丁点闪失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重要的诀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
哲人问: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哪里?渔王答: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就不可能有闪失。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收获。
问完这三个问题,哲人就告诉渔王:你三个儿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他们没有离开过你,自己出去实践,他们不知道坎坷和困难,所以没有教训。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其实,这个故事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经验是有用的,但仅仅有间接经验就够了吗?
我们今天常常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没
有走过那一段路程,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能回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