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整个单元围绕“父母的爱”这一主题编排课文的,《慈母情深》是继《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表现母爱的文章。课文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本课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到平凡母爱的伟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对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比较难。课文发生的背景离学生也比较远,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对于课文中一块五毛钱买书等情节的感悟上上存在距离,学生无法与作者和
书本进行无障碍的对话,需要一定的背景资料作为铺垫。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提升。在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慈母情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难点:体会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
【教学课时】
预设本课将以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揭示课题
1.揭示背景
出示《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图片。
导入语: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本书是《青年近卫军》,在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很流行,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这本书当时的价格是一元五角钱,对于
现在而言是很便宜的。然而在当时的六七十年代,却是一笔大数额。当时大多数老百姓家境很贫寒,作者梁晓声家里也是这样。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地,三年才回家一次。而母亲是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街道小厂里上班,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就去上班了。母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27元,而这27元就是他们一大家子一个月是生活费。
一个月当30天算的话,平均算下来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费才9毛钱。可一本《青年近卫军》就要一元五角钱,有时候相当于家里好几天的生活费。如果我们现在家庭的收入一个月有5000元,那就相当于拿出300左右去买一本书。可见当时买这本书是多么的昂贵与奢侈啊。母亲赚来的27块钱,能养活几个孩子吃喝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要买这样一本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在这样的家庭中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但在课文中,梁晓声第一次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给了,还说“我挺高兴他看书的”。但后来梁晓声拿去买了水果罐头,母亲又主动给了他一元五角钱去买书。为了让满足梁晓声读书的愿望,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花了3元钱。这些钱可以供家里花多少天啊,要母亲在嘈杂的机器声下忙碌多久才能赚来啊。这么贫寒的家境,居然还拿出钱来支持他看闲书,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母亲啊?
今天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感受母亲深深的爱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齐读课题。
我们一起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2)突出慈母情“深”。
想一想,刚才听了老师的介绍,想想你要怎么读这个课题?要着重突出哪里?
读得很好,突出了“深”说明你对语言文字有着很强的敏感度。
为什么用“深”字形容慈母的情,这个情到底深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与课文背景距离比较远,通过对背景的充分介绍,让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对课题的解读,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并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质疑。
二、生字新词,整体感知
1.出示句子,根据课文大意填空。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题,在括号里填上课文中出现过的词语。  出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2.认识字形,理解字意。
谁来读读这段话?
有一个字的读音听起来怪怪的。龟裂是个多音字,平时读——
“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画?
3. 总结:
其实,今天我们要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浓缩在这样一段文字当中了,而且我们填的这些词语就是这篇课文的生字。你看,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学习字词,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
4 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过渡语:这样贫寒家境,这样一大家子人要养,只有这么点工资,可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居然还支持梁晓声看闲书,前后两次3块钱买《青年近卫军》,这钱要从哪里来啊?母亲要多忙碌才能赚到这些钱。让我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一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母亲为了赚钱艰辛的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在课文中学习字词,理解意思。抓出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看书的”作为文章的线索,与母亲艰辛的工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会更容易体会到母亲的艰苦。
三、重点探究,体会感情
(一)主题展开,自主探究
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母亲为了赚钱工作很艰辛?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读,可以关注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用波浪线划出
(二)合作探究,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
看到同学们在书上画了很多地方,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母亲为了赚钱工作很艰辛,谈谈你们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键句: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说一说你的理解,为什么从这句话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
    母亲工作的环境很不好。
2)感悟“震耳欲聋”。
“震耳欲聋”什么意思?(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同学们有感受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你愿意呆在那个地方吗?这噪声只是响一会儿吗?把这种感觉带进去,再读这句话。
  3)总结:看到母亲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想必她的工作肯定很艰辛。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工作很艰辛?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说一说你的理解,为什么从这句话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
  2)思考:那是一个怎样的背?
我忍着噪音到母亲时,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
3)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看到母亲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下工作,脊背极其瘦弱而弯曲着,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是啊,看到这些怎么能不心酸啊!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板书:瘦弱)
4)朗读体会。年级的的母亲3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想想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作者的心酸。
看到母亲这样的背,想必她的工作肯定很艰辛。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工作很艰辛?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说一说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
  2)发现倒装句的特点。
同学们一定在这段话中发现了特别的地方?发现什么了?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看来你是个细心的孩子。
  3)换位置体会不同之处。
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每一话的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几个“我的母亲”?按照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这“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那我们把它放在句子的前面,读读这段话。
你感受到了与原句有什么不同?(后面的速度感觉起来更慢一些)
4)换成诗句排列,想象感悟情感。
①同学们,细细的看,慢慢的看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母亲怎么样的背?(弯曲的背,瘦弱的背)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背是怎么样的?母亲挺直的背哪里去了?读第一句。
②转过身来了,慢慢的看,你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啊,应该是怎么样的? 带着这样的情感读第二句。
③再仔细的看,同学们,你看到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在我们的记忆里应该是怎样的眼睛?读第三句。
  5)合作朗读,体会情感。
  男生读前面的,女生读“我的母亲”,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它排成诗的形式,要怎样读?
6)体会倒装句的好处。
①你现在能不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了突出什么呢?
(放在后面更能突出母亲工作的艰苦,表现我心里很难受)
②最后一个“我的母亲……”后有个省略号,是作者话没有说完?还是他心情难过到极点写不下去呢?那当时我看到这样的母亲心里是如何想的呢?
  7)总结: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板书:辛苦)我们从母亲的外貌(板书:外貌)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
看到母亲这样的身影,这样的面容,想必她的工作肯定很艰辛。
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母亲为了赚钱工作很艰辛?
  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从你读的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理解“立刻”。
立刻是什么意思?(时间快)“立刻”的近义词有什么?
3)换词语,对比朗读。
出示:“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立即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①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梁晓声是一位大作家,他的词汇居然这么贫乏,有那么多的词他居然不用,那好他不用我们来用。
②生读!比较一下,哪一句显得用词更加单调、更加枯燥?
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上这样四个单调枯燥乏味的“立刻”,他想说明什么?(母亲的活多,母亲很累,母亲的工作枯燥、单调、乏味)我们把这种感觉读进去。
(4)体会作者的心里想法。
①母亲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这样单调、枯燥、乏味的工作着。看到母亲如此忙碌,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②为了供我们吃供穿、供我们上学,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板书:忙碌)
我们从母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板书:动作)再读这段话。
(5)过渡语:这就是一位辛劳的母亲。看到母亲这样忙碌的工作,想必她的工作肯定很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