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介: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第2课时新授课
    一、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默读课文,借助文字想象场景,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2.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在场景与细节中体会“慈母情深"。难点:学生能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课前准备
年级的的母亲3
    PPT课件、学习任务单及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忆旧引新,感受母爱    2.学生回顾课文,初步感受母亲形象。 ①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生1:上节课我了解到作者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的整天失魂落魄的。 生2:作者家庭虽然比较贫困,但“我”要买书的钱却得很多。②学生初步感知文中对于母亲的印象,谈感受。 预设:母亲被铁路工厂辞退的那一年,为了二十七元的生活费,又去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地工作着。 1.教师引导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①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②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母亲形象。 (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回顾感知) ③师:虽然知道母亲赚钱不易,可“我"还是满怀着对书的渴望,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母亲要钱。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场景,细节中更深切地感受这位母亲的舐犊之爱吧! (板书:慈母情深)      1-2: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人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活动二:走进场景,体会艰辛    4.学生学习过程。 ①学生默读课文 6-9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②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全班交流、探究阅读。任务单内容简介:环境特点、相关语句以及多次出现的词语。 生1:不到二百平方米的厂房堆放着很多货物,我感觉到厂房很拥挤,地方小。 生2:厂房七八十台破缝纫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感觉到厂房很吵 生 3:酷暑炎夏,不能开窗,厂房很热。 …… ③学生总结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6.学生从场景中体会艰辛。①学生借助文字,想象场景,结合自身感受发表观点。 生1:狭小的空间,不能开窗,七八十只灯泡照射着,七八十个人身体散发的热量,“我”体会到酷暑难挡的滋味,这感觉是难受的。 生2:母亲却在这样的地方日复一日地工作,母亲怎么受得了 可是,为了我们,母亲却没有任何怨言,加班加点的工作只为我们吃饱,穿暖。②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情感。 3.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环境。 ①师:梁晓声回忆录中曾说,“比起别的事情来,这一篇课文中所记述的事情在我的内心里留下的记忆最深"。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挣钱的地方,那是个怎样的地方  ②教师出示任务: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 (通过音频和照片循环播放老旧加工厂的实况) ③观察学生填写情况,交流中根据学生表现适时点拨。点拨1: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并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厂房的狭小,嘈杂等特点。点拨2: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七八十",体会反复写法的强调、抒发强烈情感的作用。 
  5.调动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情。 ①师:如果此时的你是作者,亲眼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你内心是什么滋味 (教师适时评价) ②适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7.师:这就是慈母的心,这就是慈母的情。这场景越压抑,越闷热,越嘈杂,就越能体现--“慈母情深”。    3-4: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作批注,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4:通过播放音频或图片的设计,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使抽象变具体。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不熟悉的事物快速理解。      3-6: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包含的情感,更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活动三:走近母亲,感受深情    9.学生学习过程。 ①学生默读10-1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寻母亲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细节)。②学生讨论交流。 生1:作者在狭小、嘈杂、阴暗的环境中寻母亲,是需要不断辨认的,所以喊的这两声妈,能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是疑惑的。 生2:当母亲转过身来,“我”看到了此时的母亲,瘦弱、疲惫,内心是震惊与不安的。生3:从细节描写“一排排缝纫机后的角落"、“烤”等字眼,再次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此时我有些心疼母亲。3发言学生将“我"的心情及母亲形象的关键词语写到黑板上。      11.学生学习过程。 ①同桌分角朗读对话内容。②小组学生就“我”与母亲,母亲与女工之间的对话语气,表达
情感进行讨论交流。 生 1: 我觉得作者对要钱这事是有些迟疑和懊悔的,文中用省略号表示了,读的时候要把吞吞吐吐的感觉读出来。 生2:女工和母亲的对话中都是感叹号,女工劝阻母亲的语气要加强,而母亲的言语中都是对我读书的支持。 ③学生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再现场景(生生互评)。    13.学生勾画文中母亲动作描写的词句,就“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皲裂”、“立刻"等细节处谈感受。 生1:我从……中体会到母亲挣钱不易。 生2:“我”看到母亲争分夺秒的工作赚钱,却痛快地给我钱买书,内心充满了愧疚。 8.教师组织学生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①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梁晓声回忆录中曾说,“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让我们走近这位工作中的母亲,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从细节处体验感受。例:文中为何连写两声“妈一”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 ③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指导,给予讨论中踊跃发言的同学以肯定,鼓励全员发言。点拨1:观察文章中语言表达形式。 点拨 2: 提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对于我心情的转变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关注对话细节,感受慈母情深。①布置任务:同桌分角朗读课文 20-32 自然段中的两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及人物情感。 ②教师根据学生对对话内容的感知引导讨论,适时点拨和评价。 ③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讨论感受练习朗读,邀请两组学生进行情景演绎,活动过程中给予肯定与评价。   
  1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动作细节,感受母爱的无私。①师:为什么要刻画“母亲掏钱”、“母亲立刻投入工作"时动作的细节描写呢 ②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写法进行情感体验。(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感受)  8-9: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舵手,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关注学生过程性表现,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10-11:设计表演读这种学生“喜闻乐动”的形式 再现的形,丹现情景,让学生对于对话人物的形象有了真切的感受。角扮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有机补充,便于学生多方面理解文章主题。    8-11:通过由扶到放的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___ 12-13:利用抓住动词来理解重点语句的方法,来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从母亲的动作中感受到她深深的母爱。
    活动四:感恩母爱,感悟成长    15.学生学习过程。 ①学生自由朗读 33-34自然段,走进人物内心,进行角体验。 ②全班交流内心体会。 预设:我感觉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方向对即可)  17.学生打开思路进行语言的充分表达,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经历。教师点评。    19.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回答问题。 生1:我联系前文,懂得了母亲的不容易,心疼母亲。 生2: 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
和支持,“我”买书已经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生3:这个钱来之不易,母亲是希望“我"好好学习。    21.学生阅读资料,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声,记录推荐书目。 1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体验,感恩母爱。 师:梁晓声回忆录中曾说,“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我"拿到钱时会“鼻子一酸”    16.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后小练笔说一说生活中令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18.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结尾部分,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②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分解成两个问题回答)    20.引导过渡: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后来,中国文坛便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梁晓声。出示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母亲》。    14-15:通过角体验,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    16-17:以说促写,打开学生思路,为本单元口语交际与 习作奠定基础。      18-19:运用拆分难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0-21:适时适量的资料穿插对理解课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对梁晓声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