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诺曼底”号遇难记
                                  宋丽平      刘振学
教材分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事命题,围绕“遇难”,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遇难前夜正浓、薄雾弥漫的环境,告诉我们灾难是骤然降临的;接着写遇难后船下沉,船上人员为逃生一片混乱,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沉着指挥人们脱险;最后写船员和乘客顺利脱险,哈尔威船长却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深渊。文章通过场面、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悟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的沉着冷静,果断指挥、舍已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心翼翼、汹涌湍急、失魂落魄、威胁、井然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抓住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敢的优秀品质,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查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一、情境导入
(一)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片段。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
【设计意图:直观的学习让学生对灾难的破坏性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引起学习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件首先出示“难”字,分别体会它的两个不同的字音所表示的不同的含义,理解读音为“nàn”时,表示事情的程度坏,由此解释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三)了解作者
学生交流作家资料。
(出示课件)雨果(1802 - 1885),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在长达 60 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 79 卷文学作品和 4000 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设计意图:对作者的了解,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把握文章打下基础。】
二、预习检查。
1.检查读文:小组互查读文情况。交流生字、生词预习情况。
2.指名读文。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注意倾听,纠正错误。特别注意如下字音。
船舷(xián)  锐不可当(dānɡ)  载(zài)有  奔(bēn)到甲板上   
3.检查生字
出示下列生字
瞬 隆 呛 漏 械 祸 殴 舶 遣 梭 舰 辨 艘 哗 屹 载 宰 镇 铸
学生自读,指名读,检查无误后讨论重点生字的记忆方法。如:瞬、隆、呛、械、遣,等等。
4.理解词语:
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断意义,并渗透解词方法。
三、自读自悟
(一)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边读边思考: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主要内容: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随船沉入了大海。(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2.理清情节(可小组讨论)
撞船前——撞船——营救——沉船(事情发展顺序)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有一个全景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二)教师小结。
“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在哈尔威船长机智果敢、镇定自若的指挥下,船员和乘客得以逃生。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值得你敬佩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通过词句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着果敢的优秀品质。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一、深读感悟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读感悟
感悟题:在你心目中哈尔威船长哪些品质值得你敬佩?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的?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在空白处简单的批注,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学生自学。
2.小组讨论。
3.班上汇报。
预设一:
遇难时的慌乱与自救时的井然有序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的魄力。
(出示课件)
游客:
震荡可怕极了……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地往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咝咝地直喘粗气。
对比:海水哗哗地往里
海水哗哗地往里
1)对比“灌”和“流”体会情况之危急。
2)指导朗读,总结写法:作者真切、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我们读起来如临其境。(板书:场面描写)
预设二:
从船长周密地考虑每一件事情,想到所有的人,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机智果敢镇定自若。
1)冰冷的命令。
(出示课件)“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从这个命令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引导学生交流,理解船长的镇定、冷静、忘我)
2)(出示课件):简短但有力的对话。
A、分角朗读此段对话。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这段对话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20分钟够了”、“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打死他。
“体会出大难来临要照顾妇女儿童这是不容抗拒的,指导学生读出船长的语言短促、铿锵有力。
B、教师小结: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机智果敢、忠于职守的哈尔威船长。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
3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也听从他的调遣。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拥有成为英雄的权利,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的人,在灾难在面前,沉着
冷静,忠于职守,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成了英伦海峡上的英雄,树立起了英伦海峡上一尊威严的丰碑。
100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设计意图:感受船员在灾难来临后各司其职的高贵品质。品味灾难面前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正是这份齐心协力才使员工组井然有序。】
(三)总结写法。
教师引导:文章之所以能牵动人心,是因为:
1)抓住遇难前环境描写,先声夺人,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课文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揪得紧紧的。
2)抓住遇难后惊恐万状、一片混乱的场面描写,烘托了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品质。
二、拓展阅读
夜正浓(一)过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奔跑着。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二)最美公交车司机
2012529日,吴斌驾驶杭州长运集团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从空中飞落的铁块迎面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最终成功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而吴斌却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261日凌晨345分去世。
读了以上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三、有效练习
当地时间2014416日上午858分许,一艘载有470人的岁月号客轮在韩国西南海域发
生浸水事故而下沉。943分到949分,船长李俊锡等4人没有向乘客发出逃生指令,还隐瞒了一艘救援船已经抵达的消息。脱下了船员制服,换上便装,登上第一艘救援船逃生。造成到目前为止284人遇难,20人失踪的惨案。
对比“岁月号”船长李俊锡和“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如果你是诺曼底号船上的那位获救的水手、你是那位救起的孩子、或是那位救起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看到这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的雕像沉入大海,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
20 “诺曼底号”遇难记
                                    场面描写)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语言、动作、神态)
船长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