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强调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说明(   
①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实践是有意识改造主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伟大的建党精神,作为“时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①③正确。
②: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产生于人类的认识活动,②错误。
④:实践是有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   
①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规律性和真理性
②源自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并受实践检验
③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④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真理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源自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并受实践检验,排除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关于社会历史的存在与发展是否是客观的,有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人,尤其是杰出
人物的意识决定的,也有人认为是神灵、天意决定的。这两种观点(   
①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对立
②都否认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
④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②④:有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决定的,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有人认为是神灵、天意决定的,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两种观点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②④正确。
①:题目的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对立,排除①。
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材料观点没有涉及,排除③。
故本题选D。
4.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种“变”和“不变"体现了(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B
【详解】B: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正确。
100周年讲话ACD:材料中的“变”与“不变”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涉及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也未体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等,A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5.曾国藩在《诫子书)中写道:“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只有心怀敬畏之人,才会牢记“慎独”二字: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稳致远。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材料相同的有(   
A.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
D.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答案】C
【详解】C:题干中,“慎独则心安”“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稳致远”,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对道德的推崇和对法纪的敬畏,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意思是假如怀有四海为家的志向, 那么所到之处都可以游乐停留,也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符合题意。
A:“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A与题意不符。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B与题意不符。
D:“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6.“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
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
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
【答案】B
【详解】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过去是现在之前,未来是现在之后,认为二者都是现在的表象的说法是错误的,A排除。
B:“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表明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B符合题意。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C错误。
D:在宏观世界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的,此时此刻就是现在,而在此之前就是过去,在此之后则是未来,D错误。
故本题选B。
7.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冬奥遗产。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就在总体策划部单独设立遗产管理处。此后,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成立,遗产战略计划发布,第一份遗产报告发布……。遗产理念始终贯穿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只有实践才可以把遗产理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利用超前思维,能够合理规划冬奥遗产的利用
③遗产理念和遗产利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让冬奥筹办全过程都服从和服务于冬奥遗产的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冬奥遗产,这表明利用超前思维,可以合理的利用冬奥遗产,同时遗产理念的实现,需要经过实践,①②入选。
③:遗产的利用,是在遗产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③不选。
④: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冬奥遗产的利用是冬奥会筹办的组成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冬奥会的大局,④不选。
故本题选A。
8.在深空探测轨道力学指引下,人类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经在星际空间旅行了46年,向地球发回大量的极具科研价值的信息。深空探测有助于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这说明(   
①正确认识把握运动规律是成功进行深空探测的先决条件
②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正确认识是深空探测成功的客观基础
③深空探测的客观不确定性束缚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在开展深空探测的实践中坚持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在深空探测轨道力学指引下,人类发射的旅行者1号向地球发回大量的极具科研价值的信息。有助于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这说明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在开展深空探测的实践中坚持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实践是对宇宙空间正确认识的客观基础,②错误。
③:本题强调人类探索太空的成果,不是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库布齐的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是京津沙尘天气的沙源地之一。多年来,当地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沙漠治理总体趋势向好。由此可见,库布齐地区沙漠治理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其(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正确处理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③立足整体,正确处理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④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积极寻治沙的新思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当地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沙漠治理总体趋势向好。由此可见,库布齐地区沙漠治理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其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正确处理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②排除。
④: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④表述不准确。
故本题选A。
10.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听取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并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修改。这一修改说明(   
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②人民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上层建筑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④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修改法律条文,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
③④: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属于上层建筑,不是调整生产关系,修改完善法律的目的是使上层建筑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③符合题意,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1.为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矛盾调解端口前移,某县针对传统信访模式下信访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转变思路,通过整合法院、信访局、公安等部门,创新矛
盾化解机制,创建“矛盾化解+”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疑难杂症”。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