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师德征文 |
一节有意义的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要求其概括一节好课的标准时曾说过,“教师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的,而不是给听课的人士上课的,所以一节好课不能十全十美,但要有意义”。这里所说的有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知识,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也可以是能力得到锻炼,产生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是教学效果反馈回来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更可以是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自信心增强,继续学习的潜能得到开发。所以,一节有趣、有效、有意义的好课要看师生双方面的表现: 一、教师的素养是生成一节好课的前提 1.目标明确,教有方向 医学伦理学试题通常上课前教师都会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达到目标的途径不够清晰,或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实际,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一次学习完新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学生完全没听懂,思前想后不出理由,那节课的活动安排的很好,学生参与的情绪也很高涨,气氛相当活跃,但为什么作业会做得一塌糊涂呢?反思的结论是:教师只是为学生有得活动而设计活动,对学生的学生目标并不是很清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当时学生的热情劲儿只顾着活动,使得活动变成纯粹的“玩”了,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目标,所以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数的奇偶性》,课后觉得此课上的很顺,教师学生也很配合,但就是讲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专家评课时说,上课教师虽然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做到了解、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也达到相应的水平,但只是满足了知识性目标,没有在讲授知识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啊,虽然上课教师在进一步出示一些难题也只是在加深该课的知识的深度,但这不能取代能力性的目标。 学科教学除了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还应具有思想教育、情感渗透的功能。因此,一节好课教师还应根据各科教材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试想一下,若干年后,哪怕这些学生这节课学到的东西都忘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的一些技能是永远忘不了的,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的熏陶也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当然,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不尽相同,是否一节好课还要看教师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例如对一个两极分化悬殊的班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难易两个级别,要求或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去掌握其中之一。 2.驾驭课堂,机智应变 一节好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能智慧、恰当而又果断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实际效率,使课堂变得优质、高效。 一些平时课上得还不错的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每逢观摩课、赛讲课总是很紧张、很不自然,与平时上课完全不一样。我们学校一次教师赛课比赛,由于当时听课的人很多,一位年轻教师很紧张,提问学生,谁料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他还紧张,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也答错了,考虑到在听课老师面前不能太丢面,那位教师要撑面子显得自己老练,便故作轻松姿态轻描淡写的说学生错了,然后迫不及待地用课件显示出正确答案。紧接着按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下去。课后的作业,可想而知,在那个学生出错的地方几乎全军覆没,从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实质上无论这节课在听课者眼里多么精彩都是失败的。 当时如果那位教师能利用学生的错误立即纠正并因势引导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从而让学生自己错,化弊为利,效果就不一样了。 评课时被提及,那位教师说原以为很简单的一个提问,学生却出错了,出乎意料,怕驾驭不了这样的局面,所以不了了之。是啊,怕学生出错的思想在教师的心里像根刺。一旦触动便掀痛全身,所以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避免防止学生出错,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当学生出错教师总是冷漠对待草草了之。而另一位教师上同样一节课时,学生犯同样的错误这位教师没有急于点拨或替学生包办,而是把学生犯的错误加以利用,循循善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用5分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比赛,这样不仅改正题目的错误,更重要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老师实在处理的扎实到位,学生的错误竟成为这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出错是学习的正常现象。但为什么同样是学生犯的错误,在一位教师课上却是败笔,在另一位教师课上却是亮点呢?归结原因是后者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做了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教师要灵活应变,机智处理,顺着学生的思维而又高于学生的思维。一堂课下来如果没有学生犯错不一定就是好课,一节课好坏不在于学生是否出错,而是因为教师不怕学生出错,运用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反能“将错就错”,这样的课才更真实、更精彩、更有意义。 3、因势利导 重视调控 梁山英雄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间思维碰撞、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研讨交流的机会。学生交流、探索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领调控。因为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并且每节课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如果不及时调控,就会浪费时间,使教学无效。所以教师要收放有度,进退适时。最言情 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在学生概括总结时,在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而对一些需要脱口而出的内容,需要反应敏捷的内容,需要联想丰富的内容给的时间相对可以少一些。争取时间的实用性,减少盲目性的教学。 大手拉小手教学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后,我鼓励学生探索:“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否一定相等?”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答出来的问题,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得出结论的。我首先让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思考、探索,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换意见、交流看法,此时无声变成了有声,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果没有静静地思考过程,只是讨论时被动的听别人发言,学习的实效性就会很差。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调控,使课堂呈现出动静结合的和谐美,无声有声的意境美。 二、学生的表现是评价一节好课的关键 1.学会学习,乐在其中 学会学习在这里指的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和学习时间的合理支配。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课堂受时间、空间和主观因素等的限制,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那么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说实话,其实每个教师都懂得“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可是如何实现就成了问题。有些班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滔滔不绝,绘声绘,学生也在洗耳恭听,但测试成绩却很不理想,分析起原因发现,课上教师的问题是听懂了,但课后再让学生做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题学生就不会了,学生抱怨说这个问题老师没讲过,所以不会做。是啊,课上教师讲的再精彩,学生听得再明白,也只不过是懂得了一个问题,而学习能力没有提高。 在一节好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到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告诉他,然后让他记下来,过几天再搬到测验卷上。其实现在想想我们自己在学生时代经历的大多数教育都是这样的。在校要听从老师的话,在家要听从家长的话!听得多了,就没有了自己思考的机会,更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所以要使课堂教学变得优质,教师应让学生会学习。 2.亲身体验,感受过程 一节好课要看学生有无亲身参与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问题的过程。听过一节《生活中的小数》的公开课,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模拟情景,假设给每个学生一张100元一次性购物卡,用此卡到超市购物,这个情景非常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一次性购物卡是不能透支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买东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情景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但教师见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成功,急忙让学生合作解答,结果可想而知,能发现问题的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七嘴八舌各自为政,而更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本参与不了,个别后进生更是不知所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这时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把问题分轻重难易作讨论。当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后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在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改进学法,再组织学生合作解决,结合大家的智慧,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认同,相互接纳。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为学生能发表和别人不同的独立见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打下了基础。这种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成功与失败。 在这一过程中,有生生互动,还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倾听,表达,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不断提高。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而不乱,教师的导也在参与之中得到了体现。 3.学生主体,重在参与 教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刚毕业出来时我们没有什么经验,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课上往往很严肃,慢慢的,学生们不敢再说悄悄话了,课堂变得很安静,但课上得死气沉沉的,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教学是教师的主导的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如果教师整节课都在讲,学生听足一节课,是很残忍的,这无疑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容器。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这个试验体动了起来,不光是嘴动起来,手也要动起来,还有思也要动起来,学习才能变得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无被突出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所以,一节好课教师要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学科学生都有不同的主体参与方法。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核心,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持续性讲课时间不能超过8分钟,一堂课的讲课总耗时不宜超过20分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还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惑,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今日做老师》,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6年4月出版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