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师范学院教育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10班姓名: A 学号:
指导教师: B 副教授
银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制
辛弃疾的词集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在南宋前期的历史条件下,把词的改革继续推进了一大步,在思想、语言、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和对词的开拓与革新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后人论豪放词者,皆以苏辛词并称。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词境;开拓和革新
目录
一、比较苏轼、辛弃疾词风格的异同 (1)
(一)苏辛两者在思想方面的异同 (1)
1 . 苏轼的思想 (1)
2 . 辛弃疾的思想 (2)
(二)在题材内容方面,两者同中有异 (3)
1 . 题材内容的相同点 (3)
2 . 题材内容的差异 (3)
(三)、在艺术风格上两者也存有异同 (3)
1 . 苏词的艺术风格 (3)
2 . 辛词的艺术风格 (4)
(四)在语言方面的异同 (5)
1 . 苏词的语言特 (5)
2 . 辛词的语言特 (5)
二、苏辛词对词的开拓和革新的异同 (6)
(一)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和革新 (6)
1.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6)
2.扩大词的表现功效 (7)
(二)辛弃疾词对词境的开拓 (7)
1. 借英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7)
2.表现爱情主题的词 (8)
参考文献 (9)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
学号:姓名:A
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故文学世上常以“苏辛”并称。苏轼是宋代一位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敢于笑对人生。“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流行的说法认为,苏词是豪放派之宗。这是因为他能以雄放之笔遣词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人,他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苏辛都是宋代两位著名的主词人。北宋灭亡后,苏轼词派分为南北两个流派。一派以蔡松年、元好问为代表;另一派传于南,以叶梦得、陈与义、辛弃疾等为代表,其中辛弃疾的稼轩词成就最高。到了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虽都是豪放词派的词人,就其词风而言,二者有异有同。题材广泛,感情充沛。意境宏阔,气势磅礴,格调豪健奔放,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性格、经历、遭遇、世界观和艺术个性也所差别,这又决定了他们词风上的同中有异。
苏轼的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著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简而言之,即“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一、苏轼、辛弃疾词风格的异同
(一)苏辛两者在思想方面的异同
1.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儒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
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旷放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阙侧重写景,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而“江山如画”引起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追忆:用五句集中塑造了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然而词人“故国神游”后又跌入现实: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因此顿生感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一腔热血、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以期获得精神的解脱。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于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西江月重九》:“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总之,苏词中的好多作品,当词人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他总能于旷达中得到解脱。
2.辛弃疾的思想
辛弃疾也是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家思想。另外,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一般统治思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批判和违离,构成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恢复中原为已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同时,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包
括了“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想、节用宽民的思想等。如《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