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集
⾟弃疾《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
⾟弃疾《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弃疾的词作,描绘了农村⼀个五⼝之家的环境和⽣活画⾯,整理了⾟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村居
  作者:⾟弃疾
  茅檐低⼩,溪上青青草。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由于⾟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清平乐》,就是⼀幅着⾊的农村风俗画。
  上⽚勾勒环境烘托⽓氛。开篇⽤素描⼿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为⼈物的出现安排下⼴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公公和⽼婆婆,他们讲话的声⾳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到他们⾯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是⽩发皤皤的⽼年⼈了。"醉⾥",可以看出⽼年⼈⽣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集中写这⼀农户的三个⼉⼦,⽐较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活的各个⽅⾯,画⾯在继续扩展。整劳⼒在溪东的⾖地⾥锄草,半⼤的孩⼦在编织鸡笼。
  ⼈着⼒于"⼩⼉"的描绘,共⽤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忧⽆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词具有浓厚的农村⽣活⽓息,字⾥⾏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暗官场⽣活的憎恶。
  这⾸词是⼀幅栩栩如⽣、有声有⾊的农村风俗画。词⼈描绘了⼀家五⼝在乡村的⽣活情态,表现了⽣活之美和⼈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园⽣活的羡慕与向往。
  赏析⼆
  ⾟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清平乐·
村居》就是⼀幅栩栩如⽣、有声有⾊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
  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法、结构和构思三个⽅⾯。
  在描写⼿法上,这⾸词,没有⼀句使⽤浓笔艳墨,只是⽤纯粹的⽩描⼿法,描绘了农村⼀个五⼝之家的环境和⽣活画⾯。作者能够把这家⽼⼩的不同⾯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活⽓息,如若不是⼤⼿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之家,有⼀所矮⼩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条流⽔淙淙、清澈照⼈的⼩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作者只⽤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对满头⽩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起,⼀边喝酒,⼀边聊天的优闲⾃得的画⾯,这⼏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对⽩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年夫妻的幸福⽣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年夫妻⽣活乐趣,是有⼀定的典型意义。“吴⾳”,指吴地的地⽅话。作者写这⾸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
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年妇⼥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描⼿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的不同形象。⼤⼉⼦是家中的主要劳⼒,担负着溪东⾖地⾥锄草的重担。⼆⼉⼦年纪尚⼩,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编织鸡笼。三⼉⼦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物形象,描绘出耐⼈寻味的意境。尤其是⼩⼉⽆拘⽆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绝!“⽆赖”,谓顽⽪,是爱称,并⽆贬意。“卧”字的⽤得极妙它把⼩⼉天真、活泼、顽⽪的劲⼉,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字千⾦,即是说使⽤⼀字,恰到好处,⽐坐、躺、趴等⽤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溪,布置画⾯,展开⼈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锄⾖溪东”、“最喜⼩⼉⽆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了三
个“溪”字,使得画⾯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
  在写景⽅⾯,茅檐、⼩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个画⾯⾥,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翁媪饮酒聊天,⼤⼉锄草,中⼉编鸡笼,⼩⼉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
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彩协和、鲜明,给⼈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活。
  这⾸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始终关⼼宋朝恢复⼤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活,因⽽会更加激起他抗击⾦兵、收复中原、统⼀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是现实⽣活的反映。
  译⽂
  草屋的茅檐⼜低⼜⼩,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听起来温柔⼜美好,那满头⽩发的⽼⼈是谁家的呀?
  ⼤⼉⼦在溪东边的⾖⽥锄草,⼆⼉⼦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喜爱的是⼩⼉⼦,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拓展阅读:⾟弃疾简介
  ⾟弃疾(1140-1207),南宋词⼈。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东济南)⼈。出⽣时,中原已为⾦兵所占。21岁参加抗⾦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主抗⾦。曾上《美芹⼗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题材⼴阔⼜善化⽤前⼈典故⼊词,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弃疾的抗⾦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