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
(一)题材:怀古咏史词。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二、不同点:
(一)创作背景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主要采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这词中作者要塑造
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典故。词的上片怀念割据东南,击退曹的孙权和战功赫赫、收复失地的刘裕,借古意以抒今情。下片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三) 思想主旨
苏轼《念奴娇》表达方式肆意大方。体现了以苏轼为主豪放派的表达风格。此词被誉为铁琴铜琶。全词通过对赤壁雄奇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人生如梦”,抑郁沉挫
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