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10文传中本一  22号  池承阳
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投降派排挤,被弹劾革职。在一首《水调歌头》里以“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悲观与消沉。晚年身体欠佳,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随着年事日高,心情日渐抑郁,词作风格也由豪放变为消沉。在《永遇乐烈日秋霜》(戏赋辛字)中写道:“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芳甘浓美,不到我家门户。……”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凉与辛酸。
晚年的词作又趋于悟性。一次中秋之夜与客人对饮。客曰:“前人诗词有赋待月而无送月者。”他当即以《木兰花慢》为题发出神奇的天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辛弃疾词作的另一特点是善于用典,而且用得出神入化,妙语如珠。在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中写道: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一)艺术方法的娴熟。辛弃疾全力作词,对词的表现方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其词章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辛弃疾的词,有的不受分片的束缚,于一气贯穿之后尾句突然转折,把沉痛的悲怨感情反跌得无以复加;有的用赋体的笔法和布局大肆铺陈;有的融议论、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写得酣畅淋漓;至于传统的比兴寄托手法,运用得如盐溶入水,无所不在而又难以指实,趋于化境。同是描绘景物,有朴素的白描,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有想象奇诡的渲染,如“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同是抒发情怀,有的沉郁,如“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有的雄健,如“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为了适应广泛的内容,其表现手法腾挪多变,纵横驰骋,能刚能柔,屈伸自如。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词人还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了“即事叙景”和使用用典的艺术手法。所谓“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和铺垫。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叙词人与好友陈亮鹅之会的欢乐时写道:“我病君来高歌颂,惊散楼头飞雪。……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用飞雪惊散形容二人谈吐的气氛热烈,用西窗挂月状夜的清寂,从而衬托了他俩的志同道合,一往情深,当时却无人理解。这样的写景是与叙事胶合,是叙事的组合部分。使事用典,是词的创作中不可少的手法,而辛弃疾对此特别擅长。辛词用典的特,一是明白自然,不着痕迹,如[汉宫秋]中的“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二是含蕴丰厚,耐人寻味,如[水龙呤]中的“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这里用晋代温峤东出平叛,途中“燃犀照怪”的故事,寄寓了词人深广的忧愤,把他北伐的决心和怕投降派捣乱的担心,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三是常在一篇之中连用数典,如[水龙呤]从《甲辰岁寿韩南河尚书》一词,一连用了晋元帝、桓温、周凯、王衍、韩愈、裴度等人的史实。
(二)驾驭语言方面的能力,成就是相当高的。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代表。
1、善熔铸古书语言入词。如[一剪梅]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了《诗经》;[水调歌头]中的“余发种种如是”用了《左传》。
2、善用通俗、朴素的民间口语入词。如[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中的“贤愚相去,算其间问能几,差以毫厘谬千里。”末句即俗语“差之毫厘,失这千里”。
3、以散文句法入词。即以文为词,[贺新郎]中的“甚矣理衰矣”,[水调歌头]中的“万种于我何加”。虽是散文句式,但都符合词的音律。辛词不但以诗为词,还进一步以文为词,更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其它文学样式的手段都调集到词中。
如喜用典、善用典。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他善于连用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之典,而这些人除廉颇外都与京口有关。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在用刘义隆典时又套用了霍去病之典,典中套典,极尽能事。在连用典故时,还能层层深入,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连用三典,第一典用张翰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事实;第二典用陈登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第三典用桓温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结局,组
织在一起,表达得十分深刻。
辛弃疾的词集又如喜议论。议论性强是南宋初中期词的共同倾向。辛词的议论有的融化于生动的形象中,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的借助了怀古,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有的是径直的议论,如“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又如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比兴,如前引的《太常引》之写月,比拟如《贺新郎》之写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词的比喻有如苏诗的比喻,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如《沁园春叠嶂西驰》下阕云: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连用三喻来形容山的风度、威仪、气质,而且都是倒喻,想象新奇而句律严整,极见工力。
再如善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又善用通俗的口语;善用散文句式入词,又善于点化前人诗句成语入词,在语言表达上也取得了集优汇萃的成就。
(三)风格的多样化。豪放是辛弃疾词的主导风格。但艺术风格的独特,不等于艺术风格的
单一性。辛词在豪放之外,还写得“情致缠绵”,“词意婉约”的作品。如、[祝英台近]《晚春》、[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梅》、[临江仙]《探梅》等,都堪称佳作。词人由于其处境、心情和触发感情的人事之不同,又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来自多渠道的积累,因此在不同的创作条件下,写出不同风貌的作品。
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北宋神宗、哲宗两朝,曾盛行过滑稽谐谑词,但包括苏轼在内,整个北宋的谐谑词,都是滑稽调笑,少有严肃的深意。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这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千年调》(卮酒向人时)表现官场上圆滑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的又一风格特。
总之,辛弃疾以自己杰出的文学创作,终于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