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流行曲歌坛出现了一股“中国风”,歌词充满古典韵味,旋律纯净动人,有中国式的独特美感。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尤其是宋词。宋词是“倚声填词”、应歌而作的特殊文体,可看作当时的流行歌曲。从审美特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比照,可以发现宋词在许多方面对当代流行歌曲都有影响,对宋词的深入领会和探究,将对流行歌曲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词:宋词;流行歌曲;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鞠辛陆,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2
一、当年新词,天下咏之
宋代城市文化发展兴盛,市民阶层的音乐文化消费需求不断高涨,歌妓走向社会化、商业化,这是宋词繁荣的温床。词合乐而作,注定也要靠音乐传播。彼时唱词表演“独重女音”,在宋词中多处可见对歌妓的描写:
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欧阳修《玉楼春》)
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柳永《昼夜乐》)
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李方叔《品令》)
词人倚声作新词,借着歌妓的檀口皓齿、丝竹管弦传唱于市,满足了人们娱乐消遣的需求的同时,作品也得以广泛传播。这种一开始为文人所轻的文学,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市民性,自民间传播到士大夫阶层,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音乐文学。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突破文学等级观念的桎梏,宋词这一宝贵的文学遗产,其实也是那时候的流行歌曲。彼时与当代的流行歌曲都是音乐文学,具有可比性。从审美特征角度进行两者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宋词的身影。
二、词之腔调,古今俱美
在唐宋时期,词的所依之声是燕乐,但由于词乐失传,那时的曲调我们很难再听到了,但词的音乐美却始终凝结在文本中,它主要体现在句法之多变、声律之精密、押韵之丰富上。
词被称为“长短句辛弃疾的词集”,其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体制上进行了片、段划分,既有灵巧轻便的小令,又有曲折委婉的慢词,极尽参差变化。例如《杨柳枝》本为七绝的形式,每句后都接一个三字句,更便于歌唱。“参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长短之句以成章,复重而为双叠,演而为长慢”,词打破了唐代以后近体诗齐言体的凝重单调结构,创造了错综复杂、摇曳飞动的形体美感;烦促相宣,短长互用,节奏感强,读起来更有韵律美。
其次,词作为合乐文学,讲求协律美听,所以词人在填词时,既要“和之管弦”,又要“付之歌喉”,对声律美的讲究便有了更多需求。李清照指出:“盖诗文分平侧,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这样才能字字精切、声声清圆,使歌词与乐律达到契合无间的艺术境界。
再者,词同样讲求格律,也需要押韵。不同的词调自然有不同的押韵范式,如何押韵要由词调词腔的音乐曲度和音乐段落确定。但不同于近体诗的一韵到底,大多数词调的押韵都很灵活,可换韵、可多韵、可数部韵交协等等,丰富灵活的押韵方式也增强了词的美听感。
刘永济先生在《词论·通论》中对词的音乐美特性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一调之中长短互节,数句之内奇偶相生,调各有宜,杂而能理,或整若雁阵,或变若游龙,或碎若明珠之走盘,或畅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准气以位辞,可谓极错综之能事者矣。”“故词之腔调,弥近音乐。其异于近体而进于近体者,在此;其合于美艺之轨则而能集众制之长者,亦在此。”多变灵活的句法,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加上丰富多彩的韵声韵位变化,词的音乐美抵达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新的境界。
词的长短句形式和复杂多变的格律讲究,与诗相比,更适于配乐。虽然古今变迁,词之文本的音乐美要素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为现代人将它重新配乐歌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词中蕴含的诗情雅韵又恰能满足当代许多听众的审美嗜尚和心理需求,许多作曲人选择了为经典词作用现代音乐谱曲发行。
例如姚贝娜的《菩萨蛮》,王祖贤的《声声慢》分别是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金明灭)、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重新谱曲。作曲家对词作深透的理解加上歌唱者轻柔内敛、细声曼语的演唱,歌曲中营造出的哀婉氛围与感伤情绪和词人的创作款曲融会贯通,收获了一片好评。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中收录了多首经过配乐的唐宋词名篇,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被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些实例依靠着与宋词原作艺术风格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一致,搭配更加现代的旋律,得到了听众对古词新唱这种做法的审美认同,都成为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典范想要证明之作。
三、词之深情,古为今用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由于限于篇幅,要求“言简义丰、混融蕴藉”,再配合着抑扬顿挫的节奏、往复回旋的旋律,能够委婉生动地表达出细微复杂的心理情绪,“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
结”(张先《千秋岁》)……以豪放见称的苏辛,其《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亦是开阔意境中不失韶秀深美之致的词章。所以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言:“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獨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可见宋代词人对情感世界的书写刻画,达到了如丝如网缠绵幽微的境界,细腻蕴藉的笔触刻画与心灵底层的复杂情感和情绪结合,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在抒情歌曲占据大半壁江山的今天,不少歌词直接引用或化用了情韵兼胜的词中名句。如伊能静作词并演唱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的雪”,大段引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听众带入了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从而丰富了歌词的表现内容。再如琼瑶作词的《几度夕阳红》“时光留不住,春去已无踪……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朝朝共暮暮,相思古今同”,化用了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明人杨慎的《满江红》、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在缠绵悱恻的情思底蕴上又增强了语言的古典美,韵致丰富。
词灵动摇曳的形体、精美的语言是其外貌,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真挚细腻的情感心理是其内核,内外统一共同打造了出轻柔幽婉、迷离朦胧的意境。缪钺先生在《论词》一文中
曾说:“借此要眇宜修之体,发其幽约难言之思。故詞境如雾中之山,月下之花,其妙处正在迷离隐约。”
今人也有许多歌词传承了这种迷离隐约的意境特点,一反流行歌曲直白露骨的感情表达,用一系列意象表达内心情感,深得宋词幽婉朦胧的神韵。以方文山的歌词为例,他没有直接搬用原词,而是借用古诗词意象,化用古诗词意境,创作了富有新意的“中国风”歌词。如《东风破》的歌词:“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一次成熟我却错过。”既化用了“应是绿肥红瘦”“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脍炙人口的古词传达时间易逝的愁绪,又把周邦彦的“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的词境创意性地融入进现代歌词描写中,传达出歌曲中的离愁别绪,孤寂感伤。方文山这种融汇古今的创作方式不但丰富了歌词的表现内容,而且深化其文化底蕴,使得欣赏者感受到了歌词内在的古典而优雅的风韵。
四、源头活水,鉴往思来
情韵兼备的宋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对如今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创作,有很大的引
导和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对待宋词,不应该是粗鲁直率的拿来主义。葛兆光曾说:“中国的古典知识、传统文化就像一个仓库……这个仓库太大了,仓库里的东西要经过挑选,而挑选什么,则要有现实因素的刺激,然后有目的地去挑挑选选,还要对这些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旧传统才变成新东西。”
受到中国风流行歌曲热潮影响,一大批歌手竞相作词演唱,质量参差不齐。如今歌坛上的中国风流行歌曲,许多是辞藻的堆砌和意象的叠加,内容空洞乏味,思想干瘪板滞,为人诟病。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学素养和严肃负责的创作态度,静下心来细细揣摩词的优美之处,慢慢消化,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创作出高质量的流行文艺作品,宋词的精髓才能在当代流行歌词中重获新生,而当代流行歌词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