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之片断写作训练——对生命与尊严的思考
【作文素材】王国维vs老舍
王国维和老舍,同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宝,两人最终都选择了投湖自沉,这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王国维:义无再辱,投身昆明湖
1927年,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在颐和园排云殿西侧的鱼藻轩前投昆明湖自杀。他的死,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和各种猜测。一直到现在,史学界对王国维投湖自尽之因,仍莫衷一是。
有人说他是“悲观厌世”,也有人说他是为清王朝“殉节殉情”。而他的好朋友、著名学者陈寅格在写路他的碑文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思怨,一姓之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陈寅
恪看来,王国维是为了独立自由之精神而殉道的。王国维在他的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那么,到底是谁在侮辱他?他受到了什么侮辱?据梁漱溟说,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梁启超家住天津,讲学则在北京,故每每往来京津两地。某日从天津返回研究院,向人谈及国民革命北伐军在进军途中如何侮辱知识分子的一些传闻,大大刺激了王国维。这是他投湖自尽的一个诱因。再加上清王朝灭亡,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这一系列变故,大概就是王国维在遗书中所说的“事变”。作为前清道老,他不想像那些被北伐军侮辱的知识分子那样受到非人的侮辱,最终坦然而平静地走向死亡。
老舍:斯文扫地,自沉太平湖
老舍先生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他在他们那拨作家中是幸运者之一。为了赶时髦,讴歌新生活,他写下了大量艺术价值不高的作品《女店员》《全家福》《西望长安》以及一些粗鄙的大鼓词和顺口溜。因此,他成了当时的“创作标兵”,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但即便是这样,到了“”时期,他还是没能躲过一劫。据李辉在《老舍:消失了的太平湖》中说,1966年8月23日,老舍和20多名作家、艺术家被拉到国子监街的孔庙大院里批斗,他们在呵斥声中时而下跪,时而围着燃烧的戏装和书堆被侮辱和毒打,他流血了,伴随着血珠和汗滴的是被焚烧的书籍以及飘飞的灰烬。一个文化人的尊严和斯文在这里被荡涤殆尽,老舍终于发声了,他选择和这种非人的待遇进行抗争,但他得到的是更为暴戾的股打,直到凌晨才允许家属把他接回家。第二天,他拄着手杖,拿着一卷他亲自抄写的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来到了太平湖。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老舍一个人在公园里坐了一整天,当天夜里,他带着满腔悲愤,投湖自尽了。
【素材思考】一个是为了免受侮辱,为独立自由之精神而献身:一个是饱受侮辱,用死亡来进行最后的抗争。两人的投湖与性格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大的时代环境造成的社会悲剧——社会风云变幻,理想破灭,文化贬值。“士可杀,不可辱”,从王国维和老舍的投湖中可看到共同的文化脉络: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文化精神不容侮辱。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学生例作】时代大势不可挡。“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成一座大山。”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时代的浪潮前,无论是何身份何地位,荣华富贵与否,在大势前也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一声叹息。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在敌强我弱的大势下,为保最后一丝颜面,也只有乌江自刎的选择。
生命的思考
由此,世上多了一种人——殉道者。他们或许领域不同、立场不同,但在大势已去抑或人生失意之时,往往都毫不例外地选择一死辞之。屈原如此,文天祥亦是,还要那个坚信革命一定要流血的谭嗣同。这一死,或许是万般无奈的绝望,或许是绝不低头的风骨,抑或是对新希望的期待……翻开近代史,我们可以去昆明湖畔问问王国维,他可曾悔过;也可临于太平湖,去看看老舍与时代最后的挣扎。另外,我们还可以去到异国他乡,去体悟物理学家波尔兹曼的临终遗言。毫无疑问,殉道者们是时代的悲剧,却也无悔地绽放生命之花,他们化作人为历史长空的一颗颗明星,受后人敬仰,更为后人指引方向。
反观自我,可能我们做不到前辈们的悲壮,但我们可珍视自己的思想如生命,循着前辈的光,更好地到灵魂的归宿。(郭梓杰,有适当修改)
【学生例作】以身正道,在所不惜。国学大师王国维只身投入昆明湖自杀,人民艺术家老舍
悲愤地沉入太平湖自尽。如此充满进步文化思想的二人却双双自绝生路,不因有它,只因为自正其道。
屈原曾在《离骚》中写下“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一令人动容的诗句,也证明了古代圣贤所推崇的正是保清白而献其身的行为之道。在大时代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下,个人的理想破灭,文化贬值,可却还无力反抗只得任时代的屠刀无情地宰割。正所谓为独立自由之精神而献身,用死亡未进行最后的抗争。“士可杀,不可辱。”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文化精神不容侮辱。也许投湖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由此正道,却体现了文人的铮铮铁骨。(何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