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 1989 年 5 月,改定于 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 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 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到工作, 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 结下了不解之缘, 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 15 年间, “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 400 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 汲取了顽强生活 与奋斗的力量。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 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 我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 15 年间,就 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 400 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 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 的问题: 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 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 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 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 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
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 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 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他自己的不幸在 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的少女, 再一次感受到, 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 任那苦难的角, 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 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 苦难的角, 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人到底应该怎样来
看待自己的苦难。 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 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 与
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生生成和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所讲 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 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 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 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 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 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 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 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
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 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 的观念: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 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 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 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 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 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 去充任那苦难的角,“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 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 定了承受苦难的角,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 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 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 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 赎之路在哪里呢?” 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 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 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 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 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 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 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 的残酷和伤痛, 而是
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 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 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 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
宇宙之间而不 觉其小, 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 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 会了死生的时刻里。 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 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 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 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 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 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 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 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想到“生命” ,有几分激动,几分神秘,几分敬畏,有幸运感,有珍惜感, 有广大感,有悲悯感,有“蠢蠢欲动”感但想到“人生” ,似乎也有以上这 些感受,但总觉得要平淡些,迟钝些,狭窄些。生命一词让我趋于追问,于是思 考;人生一词让我趋于追求,于是行动。 “生命”似乎更赋予理想、意义和价值 之类的东西; “人生”则似乎更赋予现实、生存条件和踏实劳动等等的意味。生 命让我感觉短暂而有紧迫感,人生让我感觉漫长而有坚毅感。 我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顺境和逆境。顺境是人之所求,但又不是求之 可得的;逆境,就是我们常说的苦难,虽是人所不愿,却也推之不去。飞来横祸, 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苦难使强者获得新生,使弱 者走向沉沦。 对于强者来说逆
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 一所最好的大学。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人生在世,坎坷和困难在所难 免。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古罗马哲学 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坎坷和困难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我相信,一个
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生活的人,他胸中一定暗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遭遇亦是很惨,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 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 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 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 去更有意义了。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 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 以再树立一个,像保尔那样的处境,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为何不 可呢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
出了完美 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 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 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史铁生亦是如 此,他们创造了奇迹,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
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 内心。 《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 精神难题。思考是痛苦的,生命是短暂的。史铁生殘缺的身躯并没有拖垮他,反 而促使他生命质量的提升,精神的升华,这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人在生命的 旅程中跋山涉水,不可能不遭遇暗礁险滩,史铁生经受了残缺和疾病的折磨,他 是个生活的強者,英勇的斗士。尽管他在精神世界中是个痛苦的思考者,艰难的 跋涉者。 慧广法师说: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 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 ”史铁生痛苦的经历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给人生命的意义作了最好的诠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