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之生命有限性的哲学思考
作者:杜颖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1
        摘要:人这一生的时间并不是无限的,所以人需要在这一生中不停地去超越自己,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且尽管人的一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宽度是可以无限延伸的,需要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实现人生存的价值。本文以人之生命有限性为基础,对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且对中西方哲学中人的生命有限性思想进行概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最终是一种对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有限性;生命;价值
        一、识读人之生命有限性
        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主要特征,对于人之生命的探讨,深入研究人之生命的质量以及人存在于世的意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也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首先,对人的生命的探讨,需要探讨人之生命的自然性质,对人之生命的自然属性的探讨必须认识到人之生命的存在时间与空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长度的。苏东坡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的自然寿命最多百十来岁,这段时间对于人而言是其一生,是最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这段时间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般渺小,人的一生终有终结,尽管我们的生命长度有限,但是可以无限去延伸生命的长度,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自身的价值。生命的存在时间还具有不可逆性,人的生命过程只有一次,没有重复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自然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是人生存在世的最根本的有限性。
        再者,从人的生命的第二个属性,即精神属性而言,不仅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并且人的精神生命也是有限的,在面对人必然走向死亡的宿命时,精神生命时常会遭遇痛苦、孤独、焦虑、恐惧、绝望等。伊壁鸠鲁称此为灵魂的纷扰。尽管这种感受并不会将生命的希望彻底毁灭,但是也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萨特的认知里,焦虑是人对世界的本体论体验”[1]。在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的认知里,所谓精神生命的有限性,究其本质就是焦虑。
        二、人之生命有限性的历史向度
        (一)中国哲学对人之生命有限性的思考
        在中国,对生命早有研究,儒家学派的人就比较重视人的生命的关怀,而对于生命有限的恐惧则并不明显,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儒家对于个体生命的价值在不断追求。孔子把对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自己在世的最高理想。在儒家学派的人的眼中,他们主要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生命的思考        与儒家相比较,道家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思考则与其不尽相同,在儒家学派的眼中,他们提倡立德立功立言;而道家所提倡的是物我两忘。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坚持为生成意义上的绝对存在,以为生活的基本信念,在他所提倡的思想中,始终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然而,在庄子对于人的生命有限的认知中,则是提倡精神层面的超越,他认为人的精神是至高无上的,人的精神是可以翱翔在理想的国度里。
        (二)西方哲学对人之生命有限性的思考
        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对于善的关注以及对世界目的论的解释传统,除了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之外,柏拉图还从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两位伟人那里继承了思想,柏拉图所坚持的信仰为: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感觉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2]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实在,究其本质为存在,这是一种共相,并不受时间的约束,对于世界的认知,通过感官所认知的,究其本质就是具体的存在,并不是真实的,是较为虚幻的,所以这里的认知并不可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去更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柏拉图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答案,而是对普遍存在给予关照并寻求答案。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当他意识到自己一定会死,并且寿命是有限的时,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是空虚的,并且感到自己的人生并没有意义,就会体验到最令人焦虑的苦闷和绝望。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试图从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实现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分别为审美阶段、道德阶段以及宗教阶段。在他的认知里,想达到人生中完美的境界,只有当他到达第三个阶段,即宗教阶段,这时这个人才能摆脱束缚。
        狄尔泰认为,生命的有限性表现在时间性上。生命必有一死,向死的生命制约着我们
对生存的感受,死亡的威胁使我们更敏锐地意识到我们与生命和世界的联系,它通过迫使我们自身反思赋予生命以意义[3]
        海德格尔认为生命的有限性就是人必有一死。海德格尔说:人生下来就到了老死的时候。”[4]人刚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开始。人从懂事起就有了死亡的恐惧。然而在海德格尔的认知中,对于这个问题的探寻,则是通过人活在世上的诸如怕、畏、烦、负疚以及对死的意识等情感寻求答案。并且他认为人们在体验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同时,寻可以超越自己生命的方法。
        伯特兰·罗素认为,人活在世,这个过程是短暂的,并且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生活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这个人会感到焦躁,然后会深陷于无情和黑暗中,并且厄运会降临到他和他的同类身上。尽管是这样的,但是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屈服于它,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它,感觉它,然后征服它。
        上文中,对于中西方关于人之生命的探讨,不难得出结论:人类
        (下转19页)
        (上接20页)
        从古至今,历史长河是每个人超越自己有限的生命而汇聚而成的。生命的真正价值,是指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超越自己,无限扩展自己生命的意义。
        三、对人之生命有限性的现实思考
        (一)对人之生命有限性超越的思考
        生命是有限的,但人要追求无限;生命是现实的,但人要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否定现实。人正是在这种自我的否定中实现着生命的超越。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如果想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就要去超越。不仅仅只是超越自己的肉身存在,更主要的是超越自己生命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每次超越中不断使得自己的生命更加具有价值,并且不断实现生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去实现自我的价值。人是能动的生命载体,人能对自己进行反思,能清楚意识这种自身所具有独特的生命的限制。而人在维护生存与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自己的本质,并且充分认识这种本质,进一步发挥本质的力量。以此为条件,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人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明,在实践中开拓自己活动的领域。人类历史进程的
每一步,都是人试图克服自身缺陷、力求完善自己的结果。越是努力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就越感到时间太少或过得太快,这种生命的紧张感促使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自身在世的生存意义,专注对自身生命的建设,关注当下的生命质量,直面生命的挑战,不断获取成长,不断创造价值,从而获得生命的延长
        (二)人之生命有限性的意义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生命是有限的,其肉身的存在也是有限的,所以超越自己的肉身存在是不可能的。只要人活着,他就要去探求活着的意义。人总是力图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获得某种方式的永恒无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性以及人生意义的无限性,从而使得人生的伦理意蕴凸显。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有限性,在世的生活才显得那样的弥足珍贵。人必须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存过程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彰显人之为人的意义。但是,正是因为人的有限生存才显示人的生存是唯一的,无比珍贵的。也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所以使得人不得不释放个人本身的力量,在有限的生存中表现出存在自身的无限性。每一个人并不坚强,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所以人活在世,难免会感到沮丧、痛苦以及绝望,但是这些都是促进个人进化的因素,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本质属性是不可改变的。也正
是因为生命的脆弱,从而爱、理解、尊重、宽容等才会由此衍生。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种人际关系,爱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使得人们和平共处。在爱中,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充盈。我们需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启绩等编著:《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5.
        [2]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4.
        [3]张汝伦著:《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
        [4]吴兴勇著:《论死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74.
        作者简介:
        杜颖(1993),女,汉族,黑龙江宾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