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 I卷第5期2010年l O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B EI H U A U N IV ER S I TY(Soci al Sci ence s)
V01.I l N o.5
0c t.2010
王燕燕1,罗庆铭2
(1.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新加坡138675;
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新加坡637616)
摘要:以新加坡4套统编小学华文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为对象,回顾汉语拼音的引进与推广情况;考察并分析4套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变特点;就新
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H1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0)05—0045—07
小学华文教材中的注音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汉语教育方面,有些学者针对注音方式与汉字学习的关系展开研究,舒华等人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利用拼音学习生字生词进行了实验研究…埽~,伍新春等人对拼音在儿童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以及注音方式与教学形式在儿童课堂汉字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2朋。孔"儿””o。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母语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学者注意到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拼音注音与拼写规范问题。陈亚川比较分析了对外汉语教材习惯拼法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主要差异,对推行正词法基本规则、制订实施细则、统一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提出了意见。H h"1杨德峰和邢红兵通过对对外汉语教材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造成注音和拼写问题的原因,杨德峰还提出了解决途径。旧h…吴思娜等人则针对注音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字形学习的影响展开实验研究。¨1这些相关研究对教材中汉语拼音注音问题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1979年至今,新加坡教育部先后出版了4套统编小学华文教材。这4套教材在汉语拼音注音的处理上各有不同,本文将概述并分析这4套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并就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引进与推广
《汉语拼音方案》在新加坡的教材里首次出现是1971年。四¨”1961年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学习注音符号。1971年颁布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小学生要学习注音符号或汉语拼音,但1971年出版的小学华文教科书已开始兼用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为教材的生字、生词注音。1973年,南洋大学的5位语文讲师通过校长向教育部提呈报告,建议中小学课本改用汉语拼音注音。教育部在征询各方意见后,认为汉语拼音有助于提高新加坡华语教学的效果,当年即加以采纳并付诸实施。¨刮H叫51974年,教育部正式宣布以汉语拼音取代注音字母,从1975年开始逐步取代,直至1979年全面取代。[9”1’321979年,新加坡首次开展“推广华语运动”,其间也采用汉语拼音为相关读物注音,英文报章也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标准。1980年教育部提出要求:从1981年开始,所有启蒙班及一年级在籍华人新生都将用
收稿日期:2010—08一08
作者简介:王燕燕(1962一),女,中国山东荣成人,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华文高级专科督导,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育与课程规划等;罗庆铭(1964一),男,中国福建福州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华文教学研究等。
45
汉语拼音拼写姓名,这项措施还将逐步推行至大学先修班。¨¨。31980年,新加坡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用3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级的学生要求能认读声母、韵母和声调;五年级学生能拼读大约400个音节和上声字的变调;六年级能对儿化韵、轻声词的变调读法有基本的认识。¨2。教育部之所以规定在四年级开始教授汉语拼音,主要是担心英语和汉语拼音之间会产生学习上的互相干扰。一J1171992年,教育部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认为提早学习汉语拼音对华文学习会有帮助,于是决定,各校可根据学生的家庭用语情况,自行决定从小二下学期或小三开始教授汉语拼音,以便尽早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及提高口语能力,并训练他们利用拼音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新词。¨驯1998年,教育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拼音教学试验,之后,决定从1999年1月开始,在小学一年级全面实施汉语拼音教学,先教汉语拼音再教汉字,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具有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基本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华语,用汉语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造句写话。-140
二、4套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
(一)《小学华文教材》
1974年由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在一些学校进行试用的《小学华文实验教材》,是第一部统编小学华文教材。1979年重新编写,命名为《小学华文教材》,逐步向全国推广。1984年和1990年又进行了两
次修订,总体架构没有明显改变,在内容、编排、注音、难易度等方面都作了调整。3个版本的教材在注音方面的情况如下:
初版(1979年)第2版(1985年)第3版(1991年)
小四教授拼音,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出小四教授拼音,课本中有汉语拼音教课本中没有汉语拼音教学内容‘
现在教师手册;课文中出现汉语拼音学内容;课文中出现汉语拼音注音,
注音,但只对学过的音节所代表的字但只对学过的音节所代表的字注音。
注音。整个小四都注整个小四都注
小五至小六全文注音小五至小六全文注音小四至小六全文注音
小一至小三没有汉语拼音注音;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注音,词不连写;汉语拼音注在汉字下方;“一、不”标变调,轻声、儿化有标示,轻声字词在课文中标轻声,在课文下方的生字中标原调;阅读课文不注音,但字表外字注音,用括号注在生字旁边
另外提供汉语拼音教材,供教学使用。
3个版本的《小学华文教材》小一至小三课文中都未出现汉语拼音注音。初版和第2版从小四开始教授汉语拼音,课文也随之出现汉语拼音注音,不过,此时所注的汉字并不是生字,而是汉语拼音教学中学过的音节所代表的字。只要是学过的音节,整个小四都会注音。初版和第2版从小五开始全文注音,第3版则提前到小四,这是因为汉语拼音教学提前的缘故。3个版本教材都采用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的注音方式,词不连写,汉语拼音注在汉字下方,“一、不”都标变调,轻声、儿化也作了标示。
(二)《好儿童华文》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2年,教育部公布了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提出提前教授汉语拼音的建议。为落实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修订了《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家庭用语情况,自行决定从小二下学期或小三开始教授汉语拼音,以便尽早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及提高口语能力。《好儿童华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94年《好儿童华文》初版向全国发行,1999年又发行了增加了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第2版。两版《好儿童华文》的注音情况见下表:
初版(1994年)第2版(1999年)
课本中没有出现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小一集中教授汉语拼音
小一至小二课文内容及下方的生字都不注音小一至小六全文注音
小i至小四课文内容不沣音.下方的乍字滓音课文下方的习写字和认读字都注音
小五至小六课文中只注当课的习写字和认读字。,下方的“一、不”标原调,轻声、儿化有标示,轻声字词在课文中标生字不注音轻声,在课文后的生字中标原调
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注音,词不连写;汉语拼音注在汉字下方
另外提供汉语拼音教材,供学校在小二下学期或小三教授。
46
舟习写字是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字;认读字是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读的字。
《好儿童华文》初版中没有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因此,小一至小二未出现汉语拼音注音。从小三开始,教材中虽然出现汉语拼音注音,但只注生字。小五、小六与小三、小四正好相反,课文中的习写字和认读字注音,生字不注音。第2版则采用全文注音,课文下方的习写字和认读字都注音,同时,“一、不”标变调,对轻声、儿化也作了标示。在注音方式上,《好儿童华文》延续《小学华文教材》的做法,即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注音,词不连写,汉语拼音注在汉字下方。
(三)《小学华文》(2000年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新加坡学生的家庭用语也发生了改变。家庭用语的变化,使华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199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华文教材进行了难度评估,发现无论在内容和文字上,现有教材都比旧教材难得多。于是,教育部修订了课程标准,重新编写了教材,在保留现有课本文化成分的基础上,使语言更加浅白易懂。新教材于2000年开始使用,并命名为《小学华文》。《小学华文》教材中的注音情况见下表:小一至小四小五至小六
小一集中教授汉语拼音
全文注音课文中只注写用字和认读字+,若生字成词,采用变通式的分词连写
课文后的写用字和认读字都注音;“一、不”标变调,轻声、儿化有标示,轻声字词在课文中标轻声,在课文后的生字中标原调;以汉字为对象,以词为单位注音,采用变通式的分词连写;汉语拼音注在汉字下方;多音字只在首次出现时标注写用字是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字;C A读字是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读的字。
《小学华文》基本上延续了《好儿童华文》的编写模式。从注音方面来看,《小学华文》的全文注音只注到小四,小五至小六只注写用字和认读字,课文本身并不注音。这套教材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以汉字为对象,以词为单位,变通式的分词连写注音方式,汉语拼音仍然注在汉字下方。
(四)《小学华文》(2007年版)
2004年,新加坡进入了新一轮的小学华文课程改革。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全面检讨了华文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其中针对课程内容的主要建议是实施“单元教学模式”(M odul a r A pproach)Ⅲ。教育部再次修订了《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编写了单元模式下的《小学华文》教材。以下是2007年版《小学华文》的注音情况:
低年缎f/I、一、小一、中年级(小三、小四)高年级(小五、小六)
基础华文小五注小三、小四的识读字;小六小一集中教授拼音强化单元全文注音
只注见面字
全文注音小三核心/深广单元注小二、小三的识读字
华文/高级华文只注当课的识读字和见面字
和见面字‘
小四核心/深广单元注小三、小四的识读字
和见面字
多音字只在首次出现时标注
课文后的识读字注音,识写字不注音‘;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注音,词不连写;汉语拼音注在汉字上方;“一、不”标变调,轻声、儿化有标示,轻声字词在课文中标轻声,在课文后的生字中标原调
t识读字是要求学生读准字爵、理解字义和识别字形的字;识写字是要求学生在识读的基础上能正确书写及运用的字;见面字则不要求在当课识读,有的见面字会在后面的课文中成为识读字,而那些纯作姓名、国名、地名及动植物、昆虫、水果等名称的字,则不作识读字处理。
2007年版《小学华文》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是唯一一套注音注在汉字上方的教材;二是它放弃了2000年版《小学华文》变通式的分词连写,恢复了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词不连写的注音方式。另外,2007年版《小学华文》采用单元模式,重视单元内部和单元之间以及低中高各年级之间的关系,这种重视衔接与过渡的思路也体现在了注音上。为了避免学生只看注音不识汉字的现象发生,各年级采取了不同的注音方式:低年级全文注音;中年级强化单元全文注音,其他单元,小三只标注小二、小三的识读字和见面字,小四只标注小三、小四的识读字和见面字;高年级除基础华文外,只注识读字和见面字。¨纠
47
三、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演变的特点分析
(一)注音的演变与汉语拼音的发展息息相关
1.《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
《汉语拼音方案》对新加坡的华文教学影响深远。新加坡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汉语拼音后,首先被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英校华语课本所采用。当时教师的普遍看法是用汉语拼音比用注音符号注音教学效果要好得多。[10]“这一结果与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政策、英语为强势语言、人们对同样采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不无关系。虽然初学者可能会出现英汉的互相“干扰”,但总体上看这些干扰是有限的oD6]为了减轻学生记音的困难,纠正学生读音上的错误,教育部规定所有学校都要采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汉语拼音方案》的引进既帮了汉语教学的大忙,使汉语的文字处理方便快捷,又在汉语和英语之间建立起一道彼此沟通的桥梁,对成功地栽培中英双语人(bi l i ngual)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0110]16 2.“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然而,由于汉字难认、难写、数量多且形音义之间有诸多交叉,使得中国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其他国家儿童所没有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2年,中国黑龙江省在小学低年级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利用汉语拼音进行听说读写并重的综合训练,借助注音自主识字,大量阅读,变“先识字,后读书”为“边识字,边读书,边写作”,实验的结果相当令人鼓舞。Ⅲ。新加坡的华文教学基本上也是从识字人手,学生同样也面对识字难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1979年,新加坡教育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相关试验,后将汉语拼音从四年级开始教授提前到1991年的小二下学期或小三开始教授,1999年更提前到小一开始教授。这些变化都反映出中国实验的成功对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
3.《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影响
1988年,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正词法》),1996年中国技术监督局批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 B/T16159一1996)为国家标准。《正词法》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内容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外来词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标调法、移行规则等。《正词法》的出现不仅对汉语拼音注音的规范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标志着汉语拼音从音节拼写走向了词式书写。实际上,很多学者早已注意到了分词连写的作用,新加坡也有学者撰文介绍分词连写的原则,¨¨叭1012000年版的《小学华文》即是一套采用分词连写进行注音的教材。
(二)注音方法的演变折射出汉语拼音注音作用的变化
1.以字带音,注音主要为学习汉语拼音服务
汉语拼音引进新加坡后,学会这种全新的注音方法成了华语学习者的一个主要任务,华文教材中的“注音
”就是为掌握汉语拼音服务的。这一现象在《小学华文教材》初版和第2版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两版教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汉语拼音,每课教授若干音节,只要课文中出现教授过的音节的字就注上音,注在汉字下方,而且一旦注音,整个小四都注。小五音节已全部学完,教材便出现了全文注音。由于是从小四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词汇量,课文中不少汉字也是学生已知的,因此,利用熟悉的汉字字音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便成了早期注音的一个特点。
2.以音带字,注音主要为正音识字服务
传统的华文教学主要以识字为重点,这与中国的小学没有太大的分别,可以说新加坡早期的华文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中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传统方法。在《小学华文教材》的3个版本中,小一至小三的课文都没有汉语拼音注音,《好儿童华文》初版中小一至小四的课文也都没有汉语拼音注音。由于汉字本身并不表音,而课文中又没有注音帮助识记汉字的读音,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示范、朗读、背诵或者利用有限的汉字知识(形声字)和辅助材料(图片)等识记汉字。¨引851一眦随着汉语拼音的学习,学生在识记汉字方面多了一条途径。通过汉语拼音注音,学生能迅速掌握正确的字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字义,识记字形。《好儿童华文》第2版采用小一至小六全文注音,正是这种注音主要为正音识字服务的具体体现。
3.尝试多种注音方式,体现注音的“拐棍”作用
与小一至小六全文注音,过度强调以音带字的《好儿童华文》第2版不同,2000年版的《小学华文》开
始采用分阶段注音的式,即小一至小四全文注音,小五至小六只注写用字和认读字。2007年版的《小学华
48
文》更采用分阶段、滚动式注音的方式:低年级不分单元全文注音;中年级强化单元全文注音,小三核心单元和深广单元注dx--、小三的识读字和见面字,小四核心单元和深广单元注小三、小四的识读字和见面字;高年级基础华文小五注小三、小四的识读字,小六只注见面字,华文和高级华文只注当课的识读字和见面字。之所以在中高年级不再全文注音,主要是为了体现注音的“拐棍”作用,避免出现只认拼音不认汉字的现象。
四、汉语拼音注音相关问题讨论与建议
(一)新形势下汉语拼音注音的作用
在母语或类似母语的环境下,利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可以帮助学生正音和识字,从而达到提前阅读和写作的目的。但是,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学生在入学前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口语能力,头脑中已有“音一义”的联结,入学后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音一义一形”的联结。中国“注提”实验的成功证明了汉语拼音注音对汉字学习有帮助。新加坡引进汉语拼音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证明了这点。新加坡年轻一代的
语音明显或完全屏除了老一辈的浓重的中国南方方言口音。借助汉语拼音,学生可利用电脑开展写作。¨叫”‘16来自母语方面的相关实验也表明,拼音注音起作用的范围主要是儿童口语中熟悉的词,它主要有助于这部分词从口头向书面形式转化,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只有当遇到的生词是他们口语中熟悉的,利用拼音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Ll Jl”2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环境下,汉语拼音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由于汉字的独特性,使得外国学生在汉字学习上面l临着一定的困难,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经常不能协调,甚至互相脱离,互相干扰,国外甚至有学者建议有必要将汉语拼音提升为中国的第二种文字,逐步实现“双文制”¨…。这一建议是否可取暂且不论,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桥梁作用已是毋庸置疑。
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据教育部2009年的调查显示,新加坡儿童在家中主要使用英语的华族学生人数已经接近60%。旧1这一变化使新加坡的华文教学带上了更多的第二语言彩,同时也使汉语拼音肩负了更多的责任。虽然2007年版的《小学华文》已经意识到学生对象发生了改变,在汉语拼音教材中也有意识地设立了“听听说说”栏目,帮助学生建立音义联结,积累词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心u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做法并没有深入开展下去。我们建议华语学习的首要任务应从入学识字读书,变为入学学说口语,在教材编写时,应充分发挥汉语拼音注音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口语词汇,学习口语表达。
(二)注音手段与华语学习
既然汉语拼音在华语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汉语拼音注音的功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分词连写的问题
在4套统编教材中,2000年版的《小学华文》是唯一一套以汉字为对象,以词为单位,采用变通式分词连写注音的教材。所谓变通式分词连写,即原则上采用分词连写,词与词分写,词间空两个字母的距离,同时,词内音节与音节之间空出一个字母的距离。教材的编者认为,虽然以词为单位注音可以培养学生词的概念,但是在小学华文的初级阶段,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音节还不是很熟悉,如果以词为单位书写,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写在一起的情况,学生在划分音节界限上,有时会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18]跚。862变通式分词连写的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建立音节的概念,注重音节的学习,有利于初学者在拼读时划分音节,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词的概念,重视词的学习,在阅读时减少障碍,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变通式分词连写的做法不失为新加坡在汉语拼音注音上的一个有益尝试。遗憾的是,这一做法在2007年版的《小学华文》中并没有得到延续。建议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供编写新教材时借鉴。
2.变调与轻声儿化的标注问题
4套统编教材对上声变调的处理是一致的,即上声字相连时本应变调,但为了避免学生误将变调当成本
调,所以一律不注变调。《正词法》规定,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后面又有一条补充规定:“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我们认为,语流中的音变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变调只是口语现象,但是否要在教材中标注出来,应遵循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准音;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的声调系统。据此,我们赞同上声相连标原调,因为上声连读只是前一音节声调发生部分脱落(前一个上声变成近乎阳平,调值由214变成35或24,我们也可将它理解为是上声原调前半部的脱落),上声变调改变的是调值和调长,并没有改变调型,所以无需标变调。另外,如果上声标变调,我们还必须重新规定变调的标法,这对
4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