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神》是郭沫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集,它在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作为现代杰出诗人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诗坛的旧时代已经远去,一个以自由体诗歌为主的时代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体现的是“五四”精神,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浪漫主义丰碑。自《女神》诞生开始,对这部诗集的研究便从未停止,本文中笔者对其艺术风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阐述,希望能够对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有所帮助。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郭沫若是鲁迅先生之后文化界公认的精神领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
、剧作家以及考古学家。《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之初,人们给予了其极高的评价,它总共分为三辑、五十七篇作品,是五四运动高潮时期的文化产物。第一辑歌颂的是反抗专制独裁“女神”的圣洁形象,第二辑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而第三辑则将焦点对准了那个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女神》让诗这一文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得到了全面解放,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一、悲愤情感的自然流露
郭沫若的《女神》集中体现了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被签订之后,他的内心流露出了无比的愤慨,他愤然写下了庄严的爱国诗词“此日九天成醉梦?当头一棒破痴迷!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字里行间都是他的毅然的爱国决心。郭沫若亲眼见证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也见证来的国内军阀混战的惨烈局面,种种这些都加速了中国的破败,偌大的中国被列强瓜分,他由此发出了“日见干戈扰”的哀叹。[1]
郭沫若曾说过诗词的创作贵在真情流露,这也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在郭沫若《凤凰涅槃》的诗集中,“凤凰”指代的是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革命者,在战争中他们如同“凤凰”
一样,一点点的走向死亡,内心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慌,而那些如同“愚昧的凡鸟”的中国人却只时展台一旁“观葬”。这首诗讽刺了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他们无视同胞落难,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而是抱着冷漠的态度围观,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落得如此“下场”。
二、中西合流的创作艺术
对于“中西方合流问题”,不少学者都认为其是“欧化问题”,对于这一现象闻一多曾在书籍中作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女神》艺术不仅在形式上“欧化”,其在思想和语言上也十分“欧化”。郭沫若的这种“欧化”的写作风格,并不是抛弃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而是将西方的文学思想与中国的古典诗歌以及时代精神相融合,这也就促使其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魅力。
1郭沫若诗、思想上中西结合
郭沫若是在我国古典文学被扭曲和压迫的情形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其他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郭沫若其思想之所以能夠中西结合,这与其个人经历具有重要影响。郭沫若最早受庄子、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在留学日本止呕接触到了先进的西方文化,受到了泰戈尔、歌德、海涅等外国诗人的影响。因此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够将中
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意思想相结合,这集中体现在了其作品《女神》中,也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的伟大尝试。[2]
2、语言上中西合流
在阅读郭沫若的《女神》之后,我们发现诗人常常会用英语造句,谭洛非曾就这一特征作了如下评价“特别是各种夹进了不少的外文,消弱了艺术感染力”,这亦是人们目光短浅的主要表现。郭沫若之所以在《女神》中用外语进行创作是因为其在日留学期间学习并接受了西方文化。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稍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作者进行此种设置的“良苦用心”。《女神》中类似于“Venus”的单词有很多,它们没有特定的语义,却又是不可缺少的。《胜利的死》中,诗人用“写真”一词强化了诗的感染力。“写真”一词源于中国,但又自西方传入中国,它有“照相”、“照片”以及“真实写照”的意思。如果将“这是张‘眼泪之海’的写真呀!”中的“写真”替换为“照片”,便会消磨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综上,作者在创作时引入外来词是为了突出诗的情感,在外来词的作用下诗人能够在创作时自由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
3、形式上的文化合流
郭沫若认为诗不论新旧,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就如同真正的美人一般,不论穿什么衣服依旧是光彩照人。郭沫若很讲究新诗的韵律感,就比如其在《凤凰涅槃》中曾写到“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这其中不仅具有西方文学的浪漫情怀,也有着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传统的音律之美。郭沫若对中国诗歌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得其能够被广大人所接受,成为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同样也是一名忧国忧民的文艺诗人。面对祖国被瓜分的沉重现实,面对同胞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热,其内心充满着悲愤与哀鸣,郭沫若将这些情绪化为文字,字里行间传递的都是他的爱国情怀。《女神》艺术不管是在形式、语言还是风格上面都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郭沫若留学海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对中国社会现实才感受的如此深刻。
参考文献:
[1]颜同林.《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与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04):51-54+224.
[2]李怡.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以《〈女神〉及佚诗》为中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01):98-101+1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