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及局限性
①思想内容上: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
《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的创作。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
《女神》继早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俳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其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 依据情绪的波动构成 “自然的音节”,来表现其情绪消长,一方面诗里的爱和恨大多强化到
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稳妥地保持着情绪与音节变化的呼应,特别是善于密集地、对应地使用“啊”“哟”这类叹词,作为独立或者附属性的音节单位,以显示内在情绪的律动与力度。五四新诗出现以后,《女神》是第一批创造出这种情绪节奏的诗歌代表作。此外,为了阻止散文化,同时也是由于歌德范式的影响,《女神》在韵脚、诗节、诗行的设计上也沿用了某些古典诗歌的技巧。《女神》创造的这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自由新诗形式,对现代新诗影响重大。
③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运用。郭沫若诗
《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口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主观抒情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十分形象生动、绚丽多彩和富有表现力。为了表现奔放炽热的感情,诗人还运用叠句、排比句等句型,形成急促的节奏,从而形成诗歌高昂的格调。
局限性:
《女神》作为中国新诗的探索之作,在艺术方面也存在着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侧笔和暗示,通过具体意象透露,显得单调浅露,缺乏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夹用外语词汇,仍存在着欧化的倾向。 
总之,《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既受了西方积极浪漫主义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又表现出郭沫若的独特艺术个性,即把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浪漫主义激情,同奇特的想象、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雄劲豪放而奇拔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