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伴随着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向边远地区迁移,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封建化,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国古大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络绎不绝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这一类型的移民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移民,主体是汉族。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有:
① 逃避战乱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东汉到两晋时期、唐末安史之乱后以及南宋到元初的北民南迁,都主要是这一原因。
② 自然环境的变化
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较严重,而当时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较好,气候适宜。南方相对好的自然环境就吸引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③ 人民心理。
拥护正统的王朝,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特别的心理,在中原王朝南迁后,北方人民也会抱定正统心理追随到南方,最明显的是东晋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北民南移高潮。
(三)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往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
向南方汉族政权为壮大实力,经常招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入内地。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
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强烈诱惑力,使北方民
族经常南下,特别在天灾人祸的时候,大量少数民族南下西北和华北地区,迅速与当地汉族融合,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当北方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统治后,也往往会出现一个边疆民族南迁黄河流域的高潮。比如北魏迁都洛阳、契丹夺取幽云十六洲、金灭北宋、元朝定都北京以及满清入关等这些重大事件后,均出现民族迁移高潮。
二 中国古代典型的移民
1 北民南移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最早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直到秦朝,南方广大地区仍然十分落后,很多地方在农业上采取刀耕火种,生产力极低,即使是西汉初年的文献,也有大量的南方落后的记载。《淮南子.主术训》有“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盐铁论》有“百姓木耕手薅,衣食不足。”这些记载,与当时繁华的北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移民改变了这个状况。
中国古代向南方大规模的移民,有三次特别重要。第一次是秦朝,这次的移民,揭开了开发南方的序幕。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后,继续向南方用兵,征服了越族地区,打到南海边上,在那里设置郡县,历史上第一次对珠江流域实行了有效的统治。为了加强对这里的管理,秦始皇还迁徙了50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随之传入珠江流域,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不过,这次迁徙是政府的主观行为,加之秦朝的暴政和很快的灭亡,所以对南方经济影响不是很大。
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次移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极大发展。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一遍狼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中国北方的真实写照。而江南地区则相对比较,因此,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北方人民的南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
劳动力,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的吴国,致力于对南方的开发,南迁人民和当地山越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江南地区,到三国后期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三国志.陆逊传》载:江南地区“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棉”。随着经济的发展,世家豪族势力也壮大起来,对中国4--6世纪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晋后期开始,北方再次大乱,先是十六国纷争,后是北朝不断的更迭,北方各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贵族的残暴统治。于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从而进一步带来了北方农业的最新技术,也充实了当时南方迫切需要的劳动力。
南方政府对北来的人民最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统治者为了扩大剥削范围,推行“土断”政策,即把北方流民和当地居民的户口编在一起,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要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这在事实上就承认了北方移民的合法地位。
在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宋书》载:姑苏“良田美跖,哇亩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收,则数岁忘饥”。东晋财政收入主要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地区提供。
在南方进一步开发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于是,一向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追上了北方的水平,南贫北富的局面开始扭转。正因如此,隋灭陈统一南北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封建经济齐头并进,使全国范围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遍发展,这样,才产生出了比两汉更为强大的封建王朝--唐朝。不过,此时的南方,经济实力仍然没有超过北方,北方仍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第三次是南宋时期,这次移民,使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
宋室南迁后,金政权统治黄河流域,北方人民再次饱受战乱的痛苦,加上拥赵兴宋的正统心理,人们又纷纷南迁,据记载,1159年时,南方人口为1684万,到1179年,人口达2950多万,在短短二十年内,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南北人民共同努力,进一步发展了南方经济。
农业有了更 大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花开始在南方大量种植,梯田面积扩大,耕作
技术大大提高。
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兴起,造船技术明显进步,海船有较大的抗风力,而且还装有指南针。
海外贸易繁盛。有泉州、广州、明州等三大港口,海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到这个时候,终于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此,我国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直到现在。
二、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1) 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北魏时 期,在几百年民族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元朝初期,大量内地人迁往边疆,边疆居民迁往内地,由“汉人”取代了“契丹人”、“女真人”。中华民族的融合
再一次形成高潮。
(2)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移民入川为例。明末清初的大战乱,四川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大量的移民奉旨或者逃荒,或者自愿(经商、游宦、习医等)入川,改变了整个四川的人口经济、风俗民情诸方面,其影响胜过历史上多次的移民四川的大活动,奠定了现代四川诸生活的由来与根基。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今天的江南,繁华锦秀,物产丰饶。但在秦朝以前,这里却是中国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中国南方的繁荣,是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各民族人民辛勤劳动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南北人民共同的努力,描绘出了今天的的鱼米之乡。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从表中看出。
历史证明,人才的流动,技术的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它能给当地带来新的活力,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