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
Char1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1、中尺度: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空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即水平尺度为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时间尺度由几小时到十几小时。
2、尺度分类的动力学标准
可利用罗斯贝数(惯性力/柯氏力) 和弗劳德数( 惯性力/浮力)来描述大气的时空尺度。
Fr
运动性质
大尺度
<<1
准静力,旋转是基本的,忽略非地转平衡
中尺度
1
<1
准静力,旋转、非地转平衡是基本的
小尺度
非静力,非地转平衡
3、简述Orlanski分类法对中尺度的分类
Meso:α中尺度200~2000km;β中尺度20~200km;γ中尺度2~20km。
4、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①空间尺度小,生命期短 ②气象要素梯度大 ③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及强的垂直运动 ④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5、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
(1)大尺度运动中,地转偏向力相对重要,浮力可以略去;
(2)积云对流运动中,浮力相对重要,地转偏向力可以忽略;
(3)中尺度运动中,地转偏向力和浮力都需要考虑。
Char3 自由大气非对流性中尺度环流
1、重力波
定义: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的传播,属于横波(质点扰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分类:(1)重力外波——由外部条件作用下存在的重力波;
(2)重力内波——当外部条件被限制时,存在于流体内部的重力波 ;
(3)惯性重力内波——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2、可产生重力波的系统:
暖平流导致气体膨胀使质点位移产生重力波;
锋面抬升、大气中的辐合辐散场、背风波、风速的垂直切变、高低空急流的质量调整等
3、重力波产生的天气条件:
稳定层(或逆温层) 具有明显的风速垂直风切变 通常而言,Ri<0.5,Ri越小重力波振幅越大
4、重力波的作用
①可触发对流 ②可引起晴空湍流(CAT)
③高低空能量传输 ④不同尺度之间能量交换
5、重力波的特点
①气压场与涡度场同位相,高压中心与气旋涡度中心重合,反气旋涡度中心与低压中心重合;
②涡度与散度中心位相差π/2,气压场与散度场也相差π/2;
③垂直运动与散度同位相(上升运动区→辐合区,下沉运动区→辐散区)
④上升运动区一般为降水区。
6、锋与锋生
锋:通常指具有强大水平温度梯度和较大静力稳定性以及较大气旋性涡度的狭长地带。长度约为1000 km,宽度约为100 km。锋长度属于中尺度系统的范围。
锋生函数:
7、中尺度高空急流
急流:一条强而窄的准水平的气流带。
低空急流:出现在对流层下部700 hPa左右的急流。
高空急流:一般指对流层上部的急流。具体强度标准:一般是规定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30 m/s,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 km为5m/s,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5~10 m/s。
8、高低空急流的作用
低空急流的作用
①通过低层暖湿平流的输送产生位势不稳定层结;
②在急流最大风速中心的前方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和质量辐合或强上升运动,这对强对流活动的连续发展是有利的;
③在急流轴的左前方是正切变涡度区,有利于对流活动发展。
高空急流的作用:幅散
①抽气作用,有利于上升气流的维持和加强。
②通风作用,有利于对流云的维持和发展
9、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对对流天气和强风暴发展有什么作用?
强风暴发展:在有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耦合常常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低层低空急流造成暖湿空气输送,高空急流则造成
干冷空气平流,从而加强了大气潜在不稳定。而且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将触发潜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对流天气:低空急流轴线左前方是正切变涡度区,因此垂直于急流轴线的次级环流是左侧为上升运动、右侧为下沉运动,当高空急流出口区与入口区形成的次级热力环流与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形成不同方式的耦合时,对流天气的影响不一样。
暴雨常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在高空急流的右后方易产生强降水,其原因与强的非地转辐散有关。
Char4中尺度孤立对流系统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泛指水平尺度为10-2000 km左右、具有旺盛对流运动的天气系统。
孤立对流系统:普通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超级单体风暴、龙卷风暴以及小飑线;
带状对流系统向南方: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和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1、定义
孤立对流系统——指以个别单体雷暴、小雷暴单体以及某些简单的飑线等形式存在的范围相对较小的对流系统。
2、普通单体雷暴
通常将一个强上升区(垂直速度>=10m/s,水平范围十至数十千米,垂直伸展几乎达到整个对流层)称为一个对流单体。伴有强烈放电现象的对流系统称为雷暴;只有一个对流单体构成的雷暴系统叫做单体雷暴,亦即普通单体雷暴。
单体雷暴的发展经历塔状积云、成熟、消散三个阶段。
雷暴系统一般随最低5-8km高度的环境平均风移动。伴随有阵风、阵雨、小雹等强天气现象,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3、多单体雷暴
多单体雷暴是由一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期短暂的对流单体组成,是具有统一环流的雷暴系统。
通常在风暴移动方向上辐合最强,从而促使沿阵风锋附近新的上升气流发展。然后每个新生对流单体又经历其自身的发展过程。
多单体风暴中的单体呈现有组织的状态,这与新单体仅出现在一定的方向上有关,否则,便会呈现无组织的形态。
在多单体风暴中,个别单体的传播可能有三种不同方式:
向平均风左侧传播; 向平均风右侧传播; 随环境风移动。
4、超级单体风暴
超级单体风暴是指直径达20~40km以上,生命期达数小时以上,即比普通的成熟单体雷暴更巨大、更持久、天气更猛烈的单体强雷暴系统。
它具有近于稳定的、高度有组织的内部环流。并且连续地向前传播可达数百公里。
(1)龙卷风暴
产生龙卷的强风暴系统称为龙卷风暴,它的风暴云十分高大并有明显的旋转性,通常是一种超级单体风暴。
龙卷:强旋转、长而细的气柱,其平均直经约为100m,是一种和强烈对流云相伴出现的具有垂直轴的小范围强烈涡旋。当有龙卷时,总有一条漏斗状云柱从对流云云底盘旋而下。
(2)下击暴流
对流风暴发展成熟时,会产生很强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便形成风速达17.9m/s(~8级)以上的灾害性大风。将这种局地强烈下沉外流的气流称为下击暴流。
下击暴流的雷达回波通常显示为钩状回波和弓状回波。
飑锋前为上升气流,飑锋后为下沉气流。
Char5 中尺度带状对流系统
1、定义与分类
带状对流系统指由对流单体侧向排列而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常见的带状对流系统有飑线(温带飑线、热带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和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等类型。
2、飑线
飑线为一种带(或线)状中尺度系统,是非锋面性狭窄的活跃雷暴带(或不稳定线)。
由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是风向、风速、气压、温度等突变的狭窄强对流云带。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
过境时天气现象:气压涌升、气温急降、风向突变、风速剧增、强烈降水
3、飑线的地面要素场结构
小冷丘和阵风锋结合起来形成小尺度雷暴高压和阵风锋,阵风锋又称为飑锋:处在雷暴高压边缘。具有很强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和风速和风向水平切变,它也叫气压涌升线或跳跃线。
飑线前低压:一般指飑锋前方的中尺度低压。其形成与飑线前方高层的补偿下沉气流引起的绝热增温可能有关系。
尾流低压:雷暴高压后方的中尺度低压,该低压的形成与雷暴高压后部的尾流效应相联系。
飑中系统:指飑锋(飑线)、飑线前低压、雷暴高压、尾流低压。一般在成熟阶段才同时出现。
4、飑线触发机制(PPT26页)
对称不稳定——指大气在重力稳定和惯性稳定的情况下大气倾斜上升运动时所表现的不稳定性。该不稳定可使斜升气流加速,触发对流。
什么是“对流近似”?只有与重力联系的项中保留了密度扰动,而在气压梯度力项中,则略去了密度扰动的影响,这样的近似称为对流近似。
5、热带飑线
热带飑线是由排列成带的成熟积雨云(对流区)和层状云组成的。在对流云带前方不断有新
对流云生成,而在对流云带后方,老的对流云消亡,形成宽阔的尾随层状云区。
飑线前方低层有高温、高湿空气流入飑线对流云区,云顶可高达16~17km。尾随层状云区前范围可达200km以上。
与中纬度飑线的区别为:不存在引导层;最强对流回波出现在对流层的下层。
6、从形成、气象要素变化以及尺度方面简述飑线与锋面的区别
相同:都是冷暖空气的分界面
区别:①锋面是不同气团的分界面,而飑线则是在同一气团中形成和传播的;
②从天气要素变化的激烈程度来看,飑线比锋面更为剧烈;
③飑线是中尺度系统,其长度一般只有二三百千米,生命期约十几小时,而锋面是大尺度系统,其长度可达千余千米,生命期可达数天。
Char6 锋面气旋及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
1、暖输送带(WCB)
定义:在槽前辐合区的边界上通常可以看到一支狭长的云带。这是由来自低纬度低空对流边界层的暖空气在其逐渐向北、向上运行,升入到对流层中、高层时所形成的。由于这支狭窄的气流具有朝极地方向和朝上输送大量热量以及水汽和动量的作用,所以称为“暖输送带”。
特征:
1)它的位置一般处在冷锋前头,然后上升到地面暖锋上面。西边界清楚,东边界不太清楚;
2)暖输送带经常与一条低空急流相对应;
3)暖输送带通常几千千米长,属于一种天气尺度系统。
2、冷输送带(CCB)
它起源于气旋东北部的高压的外围,是一支反气旋式的低空气流,其作用是将把北方冷空气气向南方输送。
3、锋面附近的中尺度雨带
中尺度雨带粗略可分为三类:U型、L型和D型。
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的浅层对流称为U型,出现在对流层低层的浅层对流称为L型,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对流称为D型。
其中U型可细分为暖锋雨带、锋前冷涌雨带和冷锋雨带;L型可细分为窄的冷锋雨带和暖区小雨带(横向和纵向雨带);D型可细分为暖区雨带和锋后雨带。
4、地形雨的降水机制(三类)
(1)宽尺度的上坡降水。地形性的强迫上升运动导致凝结和降水。
(2)越过小山时降水增强。从先前存在的云中下落的降水物,再由局地性地形上升所形成的低层碎云内冲刷的结果,在越过小山时降水出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