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 [答案]1)基督教、伊斯兰教(2)唐朝 慧能 《坛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3)释迦牟尼,觉者(智者)。
2[答案] A [解析]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B 项中达摩应为弘忍,达摩是中国禅 宗初祖,弘忍才是禅宗五祖。
4、禅宗是具有中国特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 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有神秀、惠能二 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 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 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经典原文】
语言积累】  1、【答案】D、利:敏捷,聪明
2、【答案】C A、第一个即刻;第二个虽然B、第一个虽然 第二个C、两个都是是,就是D、第一个介词,用;第二个 为什么 3、(1)信禀:信物,凭信 2)受:接受 3)传:流传 4)说:解说
4、(1)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2)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想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3)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文本解读】 5、本文写了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及弘忍的教诲。
6、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7、谨慎
8AA 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汉人高僧所著
9C 【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
如仇仇, 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问题探究】 10、只要是与佛经有关的词语,包括成语、歇后语、俚语等都可以。示例: 词语 出处 意义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 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 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道行 不够的就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头头是道 《续传灯录》 表示"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同床异梦 《古尊宿语录》 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自作自受 《太子成道经》 原指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后指自己做了蠢事坏事, 自己倒霉。 拖泥带水 《五灯会元》 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后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 利落。
11、《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 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 慧能一闻,言下大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 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
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佛经经典一句,运用整 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二是善于运 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 象。
12、所谓南顿北渐,是指慧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两地传法的殊异禅风,是在开导发悟上的迟疾之别。 南顿北渐中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为两种不同的觉悟方式和觉悟过程。顿悟是突然的、当下的觉悟,是 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 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 南顿北渐两种见道成佛的方式,同是建立在心性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也都以众生本来具有的不变的真 如本性为成佛的根据。顿渐的区别实是由修行人的素质所决定的,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根,即 素质低,悟道就慢。 但是也不能把顿渐完全对立起来。按照一般逻辑推论,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顿悟前必须有渐修的积 累,顿悟后也还必须继续修持。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我们现在的学习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 先天智力因素虽然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后天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功课理解以后的复习 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1)益:添加 (2) 爽:败,伤 (3) 面目: 面部,脸部 (4) : (5) 寻:接着 2 (1)反,(2)值。 3B,例句和B 项都是介词,,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4 (1)主人与(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 (2)(愚人)极渴须(饮)水。 5(1) 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 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 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4)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文本解读】 6D 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7 (1)C A、既:已经 B、空:空口 D、徒:白白地 (2)、他发现菜里加盐以后好吃,就只吃盐(不吃饭)了。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修行的人饮食要适当,可有的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吃饭,以为 这样就可以得道这一现象说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欲望终于可以得到空前的满足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豪 华的住房、高档的私车、精致的美食和丰富的娱乐,似乎物欲的极大满足就是人生的真谛,吃好、穿好、 玩好、住好了,人生也就好了。殊不知,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一切就将走向反面,在享 受方面也是这样。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很多穷奢极欲、肆意挥霍的例子,在我们
身边也绝不乏因营养过剩 而致病的人,至于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造成的危害更日益显现,这都像上面的故事那样告诉我们一 个道理,对极致的追求并不可取,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度,一种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自己身心 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和谐。
8、《愚人食盐》: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以偏概全。/凡事过 犹不及,因此认识、对待事物时应力戒片面,偏执。 《渴见水》:放弃无限的欲望,不要希望得到所有的东西,学会限制自己,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才能 获得实际的利益。/做事不要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 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实践 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手持佛珠,自称善良好心,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