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谈中医经典翻译
作者:刘倩雯 宿哲骞 韩 艳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3期
    刘倩雯 宿哲骞 韩 艳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得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医经典对外翻译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外译者也在不断地努力,研究各种有效翻译方法,推进中医文化“走出去”。本文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尤其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以及文本类型说等理论研究,以李照国、吴氏父子《黄帝内经》译本为例,对两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这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中医经典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医药已经走向世界医学舞台,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已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医经典在中医药“走出去”的历程中以及中国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它不仅拥有独特中医医学价值、富含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同时包含丰富
科技内涵,且文学韵味又深深孕育其中,充满无限魅力。但也因中医经典内涵丰富,语义深奥且特殊,导致其在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困难重重,译者们也在不断探索着。本研究主要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并以《黄帝内经》译本为例,对中医经典翻译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从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角度探索中医经典翻译方法。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与《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现状
      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
      当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最为重要的贡献。纽马克认为,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1]。二者区别是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旨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而交际翻译较主观,重视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2]。
      2.《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两汉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理典籍,其中不仅记述古代医学病理,还涵盖文学、天文、气象、物候乃至宗教等诸多学科。其与西方文化差异大,难以在译入语中到对应语,翻译难度极大。李照国(1996)指出中医术语翻译的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和规定性等原则[3]。此外,他还评论中医经典目前的英译情况,“用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来概括可谓形象之至。[4]”
      同时,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黄帝内经》的英译逐渐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涵盖《黄帝内经》翻译理论、原则和策略、语篇修辞格、中医文化的翻译,《黄帝内经》中的单字、词语、句子以及书名篇名的英译等[5]。在这些研究中,翻译策略的研究占《黄帝内经》主要研究方向的9.9%[6]。
      刘瓅莹、陈嘉彧等(2018)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比较国内外代表性译本,从本体特征、喻体特征和喻底特征三方面提出了《黄帝内经》隐喻的翻译策略,他们认为以本体、喻底、喻体为结构点,以中医思维和哲学思想为线,以点成面,才能坚守翻译中信、达、雅的原则[7]。冯文林,李知宇等(2018)探究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中的应用,他们系统整理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如支谦的《法句经序》、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与意译等,总结出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主要集中在翻译不易、“不加文饰”、读者可接受性、译者素养、音译、格义、合义等方面,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仍具有启示作用和应用价值[8]。冯文林、伍海涛(2014)系统分析了奈达、纽马克、乔
治·斯坦纳、胡庚申、李照国等西方和国内不同翻译理论,他们认为,各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体现了翻译研究正日趋国际化,这种理念对于学术界交流和教学都是有益的[9]。
      基于前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认为,中国国内翻译理论较少,借鉴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可以为《黄帝内经》英译提供有效的途径。需从修辞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等不同视角探讨《黄帝内经》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黄帝内经》译本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运用
      1.语义翻译指导下的《内经》译本
      语义翻译是依归于源语文化的,讲究准确性,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译者在翻译时尽量遵从源文本的词法与句法结构,力争体现原文语境,表达原文精神。语义翻译与音译、直译法相似,适用于表达功能型文本。在《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及术语,因此,多采用语义翻译能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让母语非汉语的读者在译本中感受独具特的文化特征。以下是《黄帝内经》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
      例1: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以此道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李照国译(下简称李译):Huangdi asked,“I am told that there were so-called Zhenren (immortal beings) in ancient times [who could] grasp the law of nature. The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inhaling fresh air, cultivating their spirit and keeping their muscles integrated.So their life expectancy was as long as that of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s. This is their Dao(the art of preserving health) of life.
佛经经典      吴氏父子译(下简称吴译):The Emperor said :“As i am told that in ancient times ,some people who were very good at preserving health ,reaching the level of being a ‘perfect man’. All their behaviours adapted to the change of nature quite at ease, they could master the law of wax and wane of Ying and Yang……their life would be everlasting,and could survive for ever like the heaven and earth.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y could practise the way of preserving health properly.”
      分析:李照国将“真人”音译为“Zhenren”,同时后面括号中对其解释为“immortal beings”,并有更深一步解释——“who could grasp the law of nature”。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真人”为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李照国对其的解释利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既保持了原文内容,并且没有影响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李不同的是,吴氏父子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更多地注重目的语对象的理解,将“真人”译为“perfect man who were very good at preserving health”,将“以此道生”译为“practise the way of preserving health properly”等。从上述译本中可以看出,极具中国文化的术语都
转化为译入语民族文化和语言中去了。笔者认为,在类似的术语翻译中,李照国教授采用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的方法更佳;交际翻译虽然能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理解畅然无阻,但仅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会使译文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文的独特文化与精彩的语境表达。
      例2: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李译:Yangqi [in the human body] is just like the sun in the sky. Abnormal flow of it shortens people’s life without any obvious signs.
      吴译:There is Yang energy in human body like there is sun in the sky. When the sun is not at its proper position, the heaven and earth will become dark, and when Yang energy of a man is not at his proper position, he will die early.
      分析:此例原文释义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和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去了应有的位次,人的寿命就会夭折而不彰著于人世。”从以上两个版本的译文可以看出,二者皆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按原文中的明喻修辞翻译,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了原文想要表达阳气重要性之意义与精神。
      2.交际翻译指导下的《内经》译本
      交际翻译是遵从目的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注重译入语对象对译文的理解。在采用交际翻译方法
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读者希望读到的是地道的译文,地道流畅自然,易懂不晦涩,大量外来的成份都转化入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中去了”[10]。由于中医经典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一支,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大量医学术语、中国古典哲学用语等在西方语言中不到对应语。因此,《黄帝内经》译本中大量采用交际翻译。以下例子是交际翻译在《黄帝内经》不同译家译本中的运用:
      例3:原文: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李译:The sages often concentrate their mind[ on the adaption to the changes of seasons], so they can closely follow Tianqi(changes of Yin and Yang ).
      吴译: Therefore,as a sage can keep his essence of life and energy in concert with the Yang energy of heaven, thus can communicate his energy with the divinity of heaven.
      分析:从此例可以看出,不同译本对《内经》原文的理解不同,导致译文所表达意义存在差距。在李照国的译文中,他将“传精神”理解为“专心致志”、将“通神明”理解为“通达阴阳变化之道”;在吴氏父子的译文中,他们整体理解原文,传达出“生命的本质与精神与阴阳相通,从而能与上天神明通达精神”之意。但两者在翻译此句时,都用到交际翻译的方法,没有将“传精神”译为“convey the spirit”,从而给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