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u l.2012第4期JOURNAL O F NA N JI N G XIA OZHUA NG UN IV ER SI TY No.4
·宗教研究·
主持人简介:李良玉,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宗教管理的政策水平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通常,它会演变成为某种社会意识、社会组织、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程度不同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宗教的有神社会,是由世俗社会成员建立起来的:
宗教的神,是由世俗社会的愿望塑造出来的;宗教的神职人员,是从世俗社会成员中产生的;宗教
的信众,是世俗社会大众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社会必然是现实的世俗社会的一部分。宗教具有教化性、消费性和衍生性三个基本特点。宗教的教化性,体现在它对社会公众,特别是信教众,具有心理引
导、规劝、诫勉的意义。这
个作用,根源于宗教的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信众提倡精神修持的感化方式、神职人员的严格的道德
自律、宗教组织所从事的社会公益活动四个方面。
圉圈囚圈构成宗教社会影响力的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或缺的。宗教的知识内容,回答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与归宿,是宗教的世界观,也是宗教精神的基础;宗教提倡精神修养,不卷入政治经济纠
纷,是其超然地位的基础;宗教执行严格的戒律,要求神职人员保持操守,是宗教理想垂范作用的基础;宗教
组织的公益活动,是它弘扬善德,扎根普通民众的基础。
宗教的消费性,是指由于宗教组织不是经济组织,不从事社会生产,但是,它的宗教仪式、布教品、宗教建
筑、神物设施、神职人员的生活供养等等物质开支,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宗教事业的规模越大,所消
耗的社会资源越大。
宗教的衍生性,是指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作用,宗教的思想、组织有可能发生功能异化,成为教派冲突、政
治冲突甚至国家冲突的因素。除此之外,宗教组织中,可能出现违反教规的不逞之徒;各种社会分子乃至社会
势力,可能抄袭某种宗教的思想、仪规形成异端教派甚至;在不同的国家中,某些合法宗教中的极端分子,
甚至可能从事犯罪活动,造成危害社会安全的严重事件。例如,日本奥姆真理教所制造的东京毒气事件。
宗教的教化性,决定了它将长期存在并对社会发生持久影响;宗教的消费性,决定了宗教事业的规模,应
该保持适度的水平,不应该过度消耗社会资源;宗教的衍生性,决定了任何国家,对宗教的依法管理,都包括
维护社会安全的目标在内。
1949年以来,特别是“”结束以来,国家的宗教政策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训,是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和总结它们,进一步提高宗教管理的政策水平,是当
前的一项的迫切任务。
国家的宗教政策,是通过宗教管理贯彻执行的,应该下功夫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在第一线掌握情况,解
决问题。要提倡各级管理者放下架子,与宗教神职人员交朋友,打成一片;纠正那种只会坐机关、念文件、说
套话,而对实际问题一问三不知的工作状态。
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新形势完善政策。比如,各地经常出现不法分子冒充僧人行骗甚至进行情活动,其
中有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应该考虑修正刑法,设立“污蔑宗教罪”,给予坚决打击;比如,浙江、福建的许多寺
院,只出售三元钱一份小香,不允许烧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炷的大香,值得普遍推广;比如,许多地方
把宗教场所纳入旅游景点,使之成为旅游门票收入的支柱之一,应该尽快把它们从旅游景点中剥离开来,等等。
要引导宗教团体利用自己的资源,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力。现在,许多宗教团体经济实力很大,要鼓励它
们举办一些服务于弱势众的廉价医院以及血库、骨髓库、幼儿园、中小学、养老院。甚至,汇聚善款,举办工
科、医科、职业技术类学院,等等。
我相信,这样做,无论对宗教团体、神职人员的境界提升,还是对社会建设的推进,都是有益的。一
102一
万方数据佛经经典
2012年7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u l.2012第4期JOURNAL O F NA N JI N G XIA OZHUA NG UNI VER SI TY No.4
汉传佛教圈的信仰特征及其衍生规律
李尚全
(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汉传佛教圈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和日本的佛教。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演变规律而言,在中国大陆乃至、越南、韩国是朝着神圣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海岛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夹杂着不利于构建和谐东北亚的政治因素,当前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形成,要吸取世俗化了的日本佛教为军国主义服务的教训,回归神圣化的信仰层面,维护东
北亚和平。
关键词:汉传佛教;大陆汉传佛教;佛教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902(2012)04—0103—06
所谓的汉传佛教就是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所形则由越南、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朝鲜成的一种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这种三半岛和日本海岛沿太平洋的西缘线所构成。汉传佛位一体的佛教只局限在汉文化圈内¨j,成为东北亚教文化的大陆半弧线和沿太平洋海岸西缘线合起来绝大多数民众的共同信仰,是东北亚文化交流的黄就圈出了一个汉传佛教文化圈。这个圈内的东亚、金纽带,并辐射到东南亚的越南。当代越南佛教与东北亚地区就是“汉传佛教地理”,包括中国、越南、中国汉传佛教大同小异,而东北亚(以日本佛教最朝鲜、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香港特别行为典型)佛教则大异小同。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和政区。‘31 日本汉传佛教差异性的论述,说明汉传佛教圈的信(二)汉传佛教信仰有三个明显特征H o 仰特征及其在大陆和海岛的衍生规律。1、经典以汉字书写。公元前6一前
5世纪,释
迦牟尼在印度恒河流域创立了佛教。在其发展初
一、汉传佛教圈的信仰特征
期,没有文字记载的经典,佛教教义在师徒之间口耳
(一)汉传佛教圈的范围相传。到了公元前3世纪后才出现了用巴利语文窃以为,为了更加科学地揭示汉传佛教信仰的字、古波斯语文字、吐火罗语文字、梵语文字、藏语文衍生规律,首要任务是对其传播地区的界定,也就是字等多种文字记载的佛教经典,向非佛教地区扩张。确定汉传佛教地理范围。在确定汉传佛教地理之以巴利语文字为载体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以梵语文前,先要划出“汉传佛教文化线”。这条汉传佛教文字、吐火罗语文字、古波斯语文字为载体传播到中亚化线由大陆和海岸两大半弧线相连结而成。大陆半和西亚地区;以汉语文字为载体传播到越南、朝鲜半弧线的东北边是沿着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相接,然后岛和日本;以藏语文字为载体传播到青藏高原和蒙沿着内蒙古高原的东缘线和南缘线,经黄河的南岸、古高原。就佛教的现状而言,有三大语系,即东南亚东岸再与青藏高原的东缘线相连,“由四川南下云地区的巴利语系佛教,中国、越南及东北亚地区的汉南,有一条通向东南亚的天然大走廊。这条大走廊,语系佛教,青藏、云贵高原和蒙古高原上的藏语系有利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旧1经过这条天然大佛教。走廊就跟越南与老挝、柬埔寨的边界线相连成为汉2、信仰的民族以汉文化圈内的民
族为主。中传佛教文化的大陆半弧线;而汉传佛教海岸半弧线国政治地域幅员辽阔,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
收稿日期:2012—04—03 作者简介:李尚全,历史学博士、副教授、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所
长。
万方数据
一103—
56个兄弟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在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这56个民族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文另外,无论翻译出来的经典多么忠实原文,但翻译出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1汉传佛教是汉族文化的来的佛典有三方面无法表达原著的真义,道安称为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汉文化同心同圆。在汉文化圈“三不易”。道安云:内的民族虽然有汉族、越南民族、朝鲜民族、日本民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族之分,但其文化传统都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尤其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把儒家文化作为官方文化。汉传佛教文化伴随着汉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以上微言,传使文化圈的形成,辐射到汉族以外的白族、满族、彝族、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朝鲜族、壮族、瑶族、土家族、京族、黎族、布依族、侗久,
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族、拉祜族、高山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以及越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竞竞若此,此生死人南、日本、韩国等国家。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3、传人的时间以汉朝为标志。汉武帝在公元道安创立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既规范前138年和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了汉传佛教的翻译技巧,又推动了汉传佛教的经学一条沟通中西的新路线。从此以后,东西方文化精研究。就“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而言,汉僧英分子架起了一座从中国的长安到欧洲罗马的“欧完全有理由大胆地怀疑佛经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并亚大陆文化桥”。印度佛教精英分子和中国儒道两在诠释佛经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和马丁·路德家精英分子正是通过这座“欧亚大陆文化桥”,把弥提倡的“因信称义”的诠释基督教《圣经》的理论几漫在印度和中亚的佛教引进到汉文化圈内。由于佛乎如出一辙。从此以后,不但在汉传佛教史上相继教传人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出现了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四大翻译家,而年),∞1所以笔者把师承这一系的佛教称为“汉传佛且还产生了一大批汉传佛教理论家,诸如般若王僧教”。这里所说的师承,是指在汉传佛教圈内用汉肇、涅架圣道生等。
语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意思。佛教经典研究的规范化理论。道安对以后的佛
经研究还提出了“三分科经”的理论,即把从梵文和
二、大陆汉传佛教信仰板块的衍生规律
胡文翻译成汉文的佛教经典格式化为“序分”、“正宗佛教从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分”和“流通分”来加以诠释,这种诠释外来文化的理史,其衍生规律大致有以下三个:论,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建设具有中国特
(一)学问僧传承的经院化的汉传佛教理论。这样,自南北朝开始,汉传佛教学
汉传佛教的学问僧以东晋道安的佛教学术活动问僧诠释外来经典的经院学派就逐渐形成了,诸如诠为滥觞。在道安从事佛教活动之前,只有印度和中释《大涅架经》的涅架师、诠释《成实论》的成实师、诠亚各国来的高僧和中国前往印度的留学僧,而没有释《阿毗昙心论》的毗昙师、诠释《楞伽经》的楞伽师、中国化的佛教理论家。中国化了的第一个汉传佛教诠释净土类经教的净土师、诠释律学的十诵律师和四理论家是东晋学问僧道安(312185)。他对佛教分律师、诠释《摄大乘论》的摄论师、诠释《俱舍论》的的中国化作出了三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了佛经翻俱舍师等经院学派,都是以一寺一经为中心,师徒相译理论,二是提出了佛经研究的规范化理论,三是确承,门户森严。在道安“三科分经”的理论基础上,富立了汉传佛教寺院建设理论。有批判精神的涅粲师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的“判佛经翻译理论。道安在给《摩诃钵罗若波罗蜜教”理论。所谓的“判教”,就是以自己研究的佛经为经钞》写的序文里,创立了著名的汉传佛教翻译理准则,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哪些论——“五失本,三不译
”。所谓的“五失本”就是在经是了义经,哪些经是不了义经,甚至判断哪些经是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可以意译,允许失真,即:伪经。经过判教理性的筛选,汉传佛教的八大宗就应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运而生了,——智颉以《法华经》立宗创立天台宗、吉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藏以《中论》、《十--I'q论》、《百论》立宗创立三论宗、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玄奘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立宗创立法相唯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识宗、法藏以《华严经》立宗创立华严宗、善导以《阿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立宗创立净土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宗、道宣以《四分律》立宗创立律宗、慧能以《金刚经》一104一
万方数据
立宗创立禅宗、以及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以《大日经》汉传佛教奉行严格的禁欲主义,以出家僧尼为本位,和《金刚顶经》立宗创立密宗。这八大宗的出现,标为了维护“种的蕃衍”,从此以后形成了汉传佛教神志着印度佛教已经成功地嫁接到中国文化之树上,成圣家族必须具备的四大传承,才能有效地抵制汉传佛为儒家和老庄化了的中国汉传佛教,开始向日本海岛教的世俗化。
和西藏高原扩张。法脉传承。自唐武宗灭佛到南宋末,由于禅宗
规范汉传佛教寺院的理论。道安对汉传佛教的丛林的创建,汉传佛教向边缘化扩张,就像中国社会第三
大理论贡献是提出了汉传佛教寺院建设的理动乱时代的血缘家族迁徙一样,向远离政治动乱的论,“所谓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日,行边缘地区迁徙,所不同的是,以禁欲主义为根本特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日,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的汉传佛教是以神圣家族的形式向长江以南、云贵
法;三日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高原以东的政治边缘化地区扩张,形成七大神圣家之。”【7】这样就规范了汉传佛教的僧团生活,使汉僧族,在禅宗史上称为“五家七派”。一1完成了汉僧“种学经修行有规矩可循,也使汉传佛教学问僧有了从的蕃衍”,即法脉传承。换句话说,所谓的法脉传事佛教经学研究的物质环境,可以和“学而优则仕”承,就是剃度新僧人和管理寺院的制度,——
剃度僧
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自道安以后,汉传佛教逐渐人要有政府发给的度牒,成为神圣家族的家长(方科层化,汉传佛教成为一种民间社会组织,与官方政丈)要有法卷。¨刨汉传佛教“种的繁衍”的规范化是府互为唇齿。从唐天宝六年(747)开始,到清朝雍正皇帝登基道安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三大理论体系,在以(1723)结束。在这976年间,一个人要出家为僧,后的发展过程中,虽有所损益和完善,但到唐武宗灭首先要获得政府允许的证件,叫“度牒”,¨1‘然后拜佛之前,都没有人突破这三大理论体系,基本上循着师父,由师父剃度为僧,成为神圣家族的新成员(男经院化的方向发展。慧能尽管想打破这一日趋僵化性称为沙弥,女性称为沙弥尼),在神圣家族家的理论体系,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落实到汉传长——
方丈的带领下进行农禅并重的生活。南宋以佛教僧尼的生活之中。后,五家七派逐渐整合成临济和曹洞两大神圣家族,
(二)禅师传承的家族化一直延续至今。慧能以《金刚经》立宗而创立的禅宗,
试图以“不戒脉传承。戒脉传承是汉传佛教僧尼取得僧尼立文字,教J'I'N传”的新理论突破汉僧的唯经的思维资格的关键环节,也是汉传佛教僧尼社会化、组织化方式。不立文字,是对汉传佛教学问僧经院学派化的的开始。在没有受具足戒之前,还不能参加僧团的否定和批判;教外别传是对学问僧在青灯伴随下,钻具体工作,过僧团的组织生活——半月布萨和结夏营黄卷古纸讨生活的严重不满。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安居。当然,这是从狭义的戒脉传承而言的。广义磨练心性,完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慧的戒脉传承还应包括三皈戒脉传承、五戒戒脉传承、能的主张在唐武宗掀起的灭佛运动之后,得到了广泛沙弥和沙弥尼十戒戒脉传承和具足戒戒脉传承。前
的认同。另外,唐武宗灭佛运动基本上摧毁了东汉以三种戒脉传承是依次取得佛教徒、在家居士、出家沙来官方政府和民间信徒供给寺院生活的基础,在面对弥和沙弥尼身份资格的传承,而只有最后一种具足吃饭穿衣基本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的新形势下,禅宗后戒脉传承才是取得领导僧团、过僧团组织生活和向继者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师徒两人采取果敢措施,抵社会传教的资格。汉传佛教的戒脉传承始于曹魏嘉制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倾向,积极创建具有中国特的平二年(250)。这一年,昙摩迦罗来到洛阳,译出
禅宗丛林制度,改变印度佛教乞食的生活方式,完成《僧祗戒心》作为汉传佛教戒脉传承的蓝本,并请梵佛教的。所谓的丛林制度,就是按照中国农业社僧立羯摩法,成为汉传佛教依律传戒之始,【1引后经会的生活方式,集合僧众,进行生产自救,通过农业生过唐朝道宣的改造,依《四分律》规范汉传佛教的戒产的方式,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情操的神圣家族。这种脉传承,明朝的见月最终把汉传佛教的戒脉传承在禅宗神圣家族的根本特在于“以自修互助集体生活南京宝华山格式化为宝华山戒脉传承,沿袭至今。
的方式,一面修道,一面生产,开创禅宗寺院规模。百修证传承。法脉传承和戒脉传承只是取得佛教丈订立清规,奠定僧众自食其力,及一日不作一日不僧尼身份的组织程序,而修证传承则是取得佛教经食的风范。”L81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丛林制度的创立验的关键,没有修证传承就无法体验佛教信仰的经只是满足了汉僧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还有一验,也难以养成佛教信仰情操,心灵也无法获得拯个必须面对的汉僧自身的生产问题,即“种的蕃衍”。救。在唐武宗以前,八大宗都有各自的修证传承,但
一105—万方数据
唐武宗灭佛以后,八大宗除了边缘化的禅宗和民间的统一。由于促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都是社会联系紧密的净土宗还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外,其入唐留学僧,所以使汉传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它
各宗在被政治边缘化的过程中,纷纷投奔禅宗丛大约从孝德天皇大化元年到迁都平安京的
150 林,依禅宗丛林而居,改变了唐武宗以前依律宗寺院年问的奈良时代,日本遣唐僧把大陆上的三论宗、成而居的生活方式,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禅教合一、农禅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和律宗原铆原楔地照并重的新式宗教生活。由此而带来了佛教经验的全搬到日本,称为“奈良六宗”。尤其是天平胜宝五年新变化,即禅净合流的修证方法,这是北宋延寿所提(754),从唐朝扬州来到日本的鉴真大和尚,为日本倡的一种修正方法,是把净土宗的念阿弥陀佛法门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筑坛授戒,标志着日本佛教的引进禅堂,与禅宗的止观法门结合在一起,把净土宗规范化。但到了奈良末期,佛教又朝着世俗化的方的“他力”和禅宗的“自力”辨证地统一起来,成为汉向发展,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信仰。其衍生规律,主传佛教神圣家族佛教经验获得的活水源头,标志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传佛教修证体系的完善化。(一)寺院军事化
经学传承。根据《开元释教录》的说法,汉传佛奈良末期,政治颓废,社会秩序混乱,桓武天皇希教人藏的经典有5048卷,而对这些经典的研究各宗望藉重汉传佛教重整国风,在延历13年(794)迁都平也有各自的治学方法,这种治学方法就是汉传佛教安京,揭开了约400年历史的平安时代(78l—1198) 的经学传承。唐武宗以前,八大宗都有各自的经学的序幕。在平安前期,以最澄、空海从唐朝传人的新传承,但唐武宗灭佛以后,虽然还有天台宗、华严宗、佛教最受瞩目,信仰的倾向逐渐由显到密;到了后期,
律宗、法相唯识宗、净土宗等名称,但法脉传承皆宗因为天皇大权旁落、摄关的垄断朝政以及武士阶层的禅宗,寺院建制照搬禅宗清规,所不同的是经学传抬头,战事频繁,寺院为了自保,而有僧兵的设置。后承,天台宗以《四教仪》为蓝本、华严宗以《五教仪》来僧兵受到时政的牵制,背佛而行,仗势横行,加上天为蓝本、法相唯识宗以五位百法为教纲,称为“教下灾不断,于是末法思想与念佛法门应时而兴。到了三宗”,是培养神圣家族子孙佛教知识和理论的教13世纪,终于从汉传佛教的“神圣化”体面上裂变出科书,从而成为汉传佛教的三大经学传承。亲鸾(1 173—1262)为领袖的世俗化佛教——净土真
宗,专修念佛,并带妻弘教。净土真宗在日本发展最
三、海岛汉传佛教信仰板块的衍生规律
盛,后分裂为大谷和本愿寺等派。L14o 在日本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的圣明王进(二)武士集团的佛教化献佛像、经论、幡盖和上表劝信佛法,标志着汉传佛在江户时代(1603--1868),由于统治者是新兴的教经朝鲜半岛传人日本,L1列由此在日本引起激烈的武士地主阶级(战国大名),他们在统一日本以后,建争论。天皇于是依请求将佛像交给大臣苏我宿祢稻立了一种具有日本特的政权与汉传佛教合一的统目试行礼拜。稻目舍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后疫治模式,这就是把地方政权交给僧人,建立一种佛教病流行,屡有死亡,大臣物部舆认为是国神的谴责,化了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檀家制度。在这种地奏将佛像投于难波(今大阪)的堀江,并烧毁供佛的方政权体制内,檀越(世俗信徒——依附于寺院地
主殿堂。这种苏我氏和物部氏之间的信仰之争,实际的农民)之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婚丧和子女求学等上反映了皇室和苏我氏为代表的主张接受大陆政治事,可以向寺院求助,平时寺院便得到檀越之家的供制度和宗教文化,与物部氏和大伴氏为代表的贵族养,形成农民与僧人之间的供养和被供养的超经济剥反对接受大陆政治文化的政治之争。40年后,圣德削关系;而寺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际上转化成地方太子摄政,下诏传播汉传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寺院辖区内所有居民的人从此佛教广传于日本。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名、住址以及所属宗派的登记,然后发给“寺请证明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圣德太子书”,寺院还有权决定檀越之家的婚丧嫁取、外出旅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12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行、迁居建屋等特权。幕府中央政府通过赋予寺院地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由于圣德太子的方户籍管理的特权,在文化上抵制基督教在日本的传弘扬,汉传佛教很快在日本得势。圣德太子死后25播,在经济上可以及时获得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和赋税
5。
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在日本实行“全面汉承受能力,对农民进行有效的统治和剥削。Ll
化”政策,即模仿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三)世俗佛教合法化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明治天皇即位后,在明治元年(1868)到十年,一106一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