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明
导读: 单元提示说:“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宇宙至今大约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生命开始于几十亿年前,人类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只是宇宙历史的“一瞬间”,但自从有了人类,世界就被人类智慧之光照亮,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地球文明成为宇宙的独特景观,人类开创了无限发展的文明道路。单元提示的这句话是从根本上概括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和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它能在每篇课文中得到恰当的解释。
单元提示说:“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文学的触角伸展至宇宙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自古以来文学更爱关注大自然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源、过程和消亡,关注生命的现象和本质,赞叹生命的奇迹,歌颂生命的力量,哀怜生命遭遇的不幸……生命作为文学的最重要的主题,在本单元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冰心、王鼎钧、张抗抗和勃兰兑斯等都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生命、讴歌生命,尽管他们选材不同,角度各异,描写的感觉、表达的思考丰富深刻而又各具特。
散文是抒情写意的文体。散文创作有写实与写虚之说,写实就是写景状物叙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视可听可感可触;写虚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理念意向,这些都如“蓝田日暖,良
玉生烟”一样可曲折感觉而不可直接抒写,通常是与写景状物叙事结合在一起的。这四篇课文,一方面形象性特点非常鲜明,另一方面思想性、哲理性、情感性、感悟性的特点又非常明显。每篇课文尽管也写景状物,但写景状物不是目的,抒情写意才是目的。散文的价值,表现在对景物的生动形象的描写上,也表现在对情怀意趣志向思考的抒写上,更表现在情与思相结合上,四篇课文都有这些优点。
冰心的《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它讲述的是两种景象或景物的生命现象,其实是在探讨人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表达对自然界生命尤其是对人类生命的直视和透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学习这篇课文,有几点提请注意:
地下森林断想 1.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这篇课文只有一段,其实全文的思路层次很清楚,可以引导学生分段分层。由此可以理清全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题。当然,课文的段落层次究竟如何划分,可以由学生自由讨论,只要大致合理就行,不必强求一律。
2.注重朗读。本文的情感性特点明显,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其实是很带感情的,朗读时要读出其中的深沉感情。有激动之情,如对江流奔腾
景象的描写;有亲切之情,如对小树苗的描写;有大彻大悟之后的感觉、感怀,如对江流到海、树木坠落大地的描写。随着各种景象的渐次展开,各种感觉、感情的变化不一样,朗读时要注意区别领会。
3.感受、品味、赏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课文描写了两种景象或景物,形象感很强,审美感很强,可以训练、培养学生感觉、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思想、哲理。写景状物不是散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显然是借两种景象或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表意,所以最终还要落到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来。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性、蕴藉性、多重性的特点;作者描写的两种生命现象,目的在于从个别扩大到一般,升华之后的思想感情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所以解读这篇课文要有一种“提升”的能力。
5.尝试迁移、延伸、扩展。这个单元是以生命为主题选取课文、确定教学方向的,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单元主题。但课文的思想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教学应该把思路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感觉和认识,可以领悟到生命的普遍形式、普遍规律,可以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情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各种独特的感
悟。
王鼎钧的《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它描写的是一棵树,其实是写人类的生活,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的思考,同样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学习这篇课文,有几点提请注意:
1.感受大树的形象。大树的外表,大树对人类的贡献,大树的历史,大树的最终命运,大树留给人类的思考……学生应该透过语言文字“看见”大树的具体、真实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解读能力。本文比冰心《谈生命》更含蓄,作者好像不动声地叙述故事,不轻易发表感想和见解,因此本文的形象性更强,可以对大树形象品味得更具体细致一些。
2.领悟深刻的主题。从表面看,作者是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往深处想,是表达对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的一种反思之后的忧虑。本文只字未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利弊等的问题,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些问题是思考过的,并有强烈的反思情绪要抒发。因此,要引导学生透过形象化的描写深入领会到文章底层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是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也是作者留给读者去思考和说出的。
3.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的叙述过程就是大树的命运进程,其间可以划分几个层次,在每一层次中大树的状态和命运各不相同,作者的感觉、感情也各不相同。学生可以借此见识记叙文写作的条理、层次的表现方式,以备他们自己写作文时参考、借鉴。
4.扩大文本意义。光悟到作者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还不够,还应该进行更深更广的迁移拓展,把文本深处的思想,也就是文本已经有了而作者尚未表达的思想挖掘出来;但至此仍未臻佳境,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大文本的意义,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与个人的独特感觉和思考联系起来,这种“进一步扩大”了的意义是本文以外的意义,是作者未曾说到想到的,但又是读者可以而且应该悟到并说出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从课堂往课外迁移运用,作为一代新人的当代中学生也会感受并思考有关环保的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有关本文的迁移运用是可行而当行之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