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匹西风瘦马——元曲状元马致远作品赏析
登楼恨无上天梯,
元曲状元梨园奇,
闲身跳出红尘外,
赫赫中原一布衣。
——作者题
公元1250年,燕京城中的一个富豪之家——马氏家族,一个男孩儿呱呱落地。从此,一颗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到人间。马氏家人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个男孩儿会成为著名的“元曲状元”。他便是马致远。
说起马致远的名字,有的人不是很熟悉,而提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多数人都非常熟知。正是因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致远取之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以潜心淡泊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语浅而意深,充满了道家哲理,恰好符合后来马致远对道家的笃信。马致远晚年因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自号东篱。
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创业时,大军常年西征东讨,蒙古“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到了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忽必烈已经称“汗”(汗是游牧民族对君主的称号。相当于“王”、“国王”、“皇帝”)。他热衷“汉法”,开始注意“遵用汉法”和任用文人。身边笼络了像郭守敬这样的汉族文人,另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得到重用,担任元朝官员。马致远的父亲是城中富商,很想培养儿子,让他走上仕途为马家光宗耀祖。1267年,忽必烈做寿之际,满京城的文人墨客争献祝寿之词。17岁的马致远也跃跃欲试,写了首献词。父亲花重金买通一蒙古官员将这首诗献给忽必烈,至于忽必烈是否看到不得而知,而马致远却因此获得了一份小吏差事。后来马致远以“写诗曾献上龙楼”自嘲自己当年的幼稚。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元末贾仲明誉之为“曲状元”。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作品今存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另有与他人合作的《黄粱梦》等。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
马致远的诗
一、杂剧
马致远的杂剧主要分为历史悲剧类、文人际遇类、爱情故事类、神仙道化类等。马致远的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到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极强,极能引起读者共鸣。
1、历史悲剧类
1279年,忽必烈灭掉了南宋,已是而立之年的马致远深感自己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在此背景下,写下了那部著名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汉宫秋》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从明代以来,元剧选本多以它为压卷之作。《汉秋宫》这种结构模式被后世学者称为“表现”戏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可称元代杂剧“双璧”。 
《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南匈奴单的历史事件。此事在《汉书》中记载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写《汉宫秋》时,因明了金国在蒙古压迫下才以公主和亲,还有南宋灭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的这些史实,所以在“昭君出塞”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宫秋》写成了宫廷爱情悲剧。故事讲述了内蒙的呼韩邪单于垂涎汉元帝的爱妃王昭君之美貌,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迫于内蒙国的强悍,忍痛以昭君和番。后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汉元帝夜梦昭君而醒,又听孤雁哀鸣,伤痛不已。这是一出末本戏,即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汉武帝连自己所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而个人被历史命运所主宰的情节,也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剧本主要反映了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这是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   
这部剧之所以有很高的声誉,是因为后人评论“马致远富有正义感,恪守民族良知”,“受民族压迫、做亡国臣民的强烈民族意识”。客观地说,虽然《汉宫秋》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这种评价未免对马致远的思想境界有些拔高。马致远虽是汉族,但从小就生活在元人统治之下,民族意识也变得模糊起来。为统治者做事,他的许多曲作也有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抒发为统治者效劳的雄心壮志等。马致远作为一个血肉之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产生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并不奇怪,这完全可以归罪于元代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2.爱情故事类
公元1296年,46岁的马致远时来运转,当上了浙江省儒学提督,属七品官员,相当于“管教育”的副职(元代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族、目人、汉人、南人,由于汉人地位低下,一般是担任不了正职的)。正可谓“时来风送藤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虽然是个很小的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绝非轻而易举。他到杭州上任后,写下了《江州司马青衫泪》。《青衫泪》是马致远流传下来的唯一以女人为主角的旦本戏,而其中涉及的重点却仍是文人。他借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题意,改编了宋代罗烨的《醉翁谈录》中《苏小卿》的传奇情节,虚构了白居易与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将其写成一部爱情闹剧。在士子、商人、构成的三角关系中,终究爱的是士子而不爱商人,胜利者最终是文人,映射了社会对文人的一直抬高与尊崇。
文人胜利这一结局,当然是马致远一厢情愿的幻象。在当时,由于战乱而造成科举制的废止,文人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十儒九丐”之说。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足见当时文人地位的低下。这部剧表现的是马致远久不得志而偶获功名的自我陶醉,隐喻了作者饱受困顿后的成功人生。
3. 神仙道化类
元末明初贾仲明有诗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马致远杂剧内容最多的还是“神仙道化”剧,代表作品有《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等。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作于而立之年,取材于吕洞宾三到岳阳楼,渡柳树精成仙的民间传说,曲词通顺流畅,秀丽自然。这是忽必烈灭南宋之后,马致远感叹朝代更迭而作。
《西华山陈抟高卧》作于杭州江浙省务提举(相当于省教委主任)任上,公元1300年之后,他开始表现出对宦海生涯的反感,他幻想着有一个“世外桃源”,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作品亦充满了避世的彩,反映了马致远作为读书人渴求安宁和平的思想。
《马丹阳三渡任风子》则写于他辞官隐居之后。公元1308年,58岁的马致远辞掉了官职,从此“闲身跳出红尘外”,隐居到西湖边的西村。表达了作者既然退出尘世,就绝不回头的决心。剧写终南山甘河镇屠户任风子被丹阳真人马度化最终得道成仙的故事。《任风子》属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宣扬了道教中全真教返朴存真、心地清静、识心见性的教旨。剧中亦体现了当代文人由于思想苦闷而消极逃世的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剧曲词自然雅致,其中一折戏写农家生活,意境甚美,颇有田园诗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