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三十二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七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浪漫主义的情爱彩,且牛郎织女悲中有喜的结局隐喻着传统女性命运的轨迹,故久而久之这一节日成为传统文化中“少女节”。在这样的一个节日中,乞巧习俗被演绎成一种标准的女性文化的样板,成为一种最应景的诗文和绘画题材,由此也丰富和提升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寓意。
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时代,七月七日在民间被视为七诞,而心灵手巧的七仙女更是传统女性美好形象的化身,故这一节日中无数春心萌动的少女们专门摆上时令瓜果,祭拜她们心目中的女神,祈求七仙女赐予她们灵巧的双手能够做出世上最美丽的女红,同时在未来的日子里爱情和美。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乞巧习俗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而从唐诗宋词中吟咏乞巧的作品来看,唐宋之际这一习俗广泛盛行,如唐代一位
名叫林杰的诗人所作的《乞巧》一诗就可以看出当时乞巧的盛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五代 佚名 乞巧图
这种极具仪式感的乞巧盛况,成为节令绘画的一个主体性题材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从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乞巧图中可窥一斑。至今现存较早的乞巧图有五代和宋人的画作,比如五代时佚名的《乞巧图》就是反映贵族女子过乞巧节时的情形,画面中雕梁画栋的三进大宅院富丽堂皇,特别是第一进中设置着几张大案几,周围一盛装的女子和孩童环绕在一起,这些贵妇人神态各异,有的低首祈祷神情肃穆,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凭栏而望若有所思,将乞巧的场景描绘的绘声绘,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和美画面。宋代李嵩的《汉宫乞巧图页》呈现出典型的宋代院画特,画面中长廊楼阁构成的宫殿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宫殿中的宫女们正在乞巧,整个画面带有一种温婉的气息,将宫中乞巧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