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帝王谷》之见证文明纪录片解说词
说起帝王谷,人们首先想到位于埃及南部、尼罗河西岸这片荒芜人烟的石灰岩峡谷,在这片峡谷的峭壁上,埋葬着古埃及新王朝时期64位法老。
这些法老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统治埃及长达500年,死后的他们,没有选择进入金字塔,而是在这片峡谷中为自己修建灵魂的居所。如今,埃及帝王谷,已经与埃及金字塔一样,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类文化遗产地。
与埃及遥遥相对的东方,中国的腹地也有一片被称为“东方帝王谷”的神秘土地,这里安眠着公元888年以前众多的中国古代帝王。
它北依黄土高原,南靠大秦岭,中间是大片新月状的渭河冲积平原,史称关中。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由涓涓细流一路汇聚,蜿蜒向东,穿越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和重重的秦岭
山脉,进入东方帝王谷,滋润着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最终在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
这是一条见证中华文明由萌芽发展到璀璨的河流,在它的流域,诞生了中国古代周、秦、汉、唐四个最耀眼的朝代。它们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统治中国长达近2000年。
这还是一条与中国古代帝王们同眠共枕的河流,在它的流域范围,分布着上万座皇帝诸侯和王公将相的陵冢。
西周诸侯墓、秦公帝王陵、西汉帝陵以及唐代帝陵星罗棋布,仅有名有姓的帝王陵墓就多达72座。
宏伟的陵园,高大的封土,展现着古代帝王们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在它们的地下,则深埋着无数财富,印证着历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
在中国的汉字中,生者的“家”与死者的“冢”极为相似,点在上即为生者的“家”,而点在下则为死者的“冢”,其它一切未变,这或许可以说明,古人对待“生前”与“死后”的一种态度。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下的一种埋葬理念。生前所拥有的,在地下,在另
外一个世界,也要拥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的陵园基本上都是按照他生前的都城的形态来设计的,在陵园里面有大量的地面建筑,还埋葬着很多的陪葬物,以及一些陪葬墓。
作为两大文明系统下帝王最终的归宿地,东方帝王谷72座帝王陵与埃及帝王谷64座法老墓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今天,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更加接近祖先的灵魂深处,去探索发现那数千年前深埋于地下的未知世界。
周原,周人的发祥地,西周王朝的故都,其地理位置处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与扶风县。
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自汉代以来,这里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著名的利簋、何尊、墙盘等,皆为国之重器。
然而,虽然周原考古成果显著,但是与周天子有关的出土文物却少之又少。
除了在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过与周王室有关的甲骨外,其它则一无所获。至于周天子的王陵身在何处,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据记载,西周王陵采取“不树不封”的丧葬方式,即既不栽树,也没有封土。因此直到现在,考古工作者还在苦苦寻觅。
这些在关中平原依靠先进的农耕文明而崛起的周人领袖们,最终又不露痕迹地融入了这片黄土,神秘般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
不封不树,是春秋之前黄河流域的王陵和诸侯王墓和老百姓墓的一种普遍的形式,也就是地面上是没有封土的,文献的记载也是如此说的。
但是在东方帝王谷,有三座陵墓被认为是周陵,包括周太王陵、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它们的地面上都有高大的封土。这些陵墓前面立的石刻呢,都是清代立的。但随着近年的考古的进展,我们认为这些陵墓都不是西周的王陵,它们是战国晚期的或者是西汉晚期的王陵。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是国家制度的创新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了中国近三千年,在国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周人通过血缘关系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上至周天子,中至诸侯卿大夫,下至士和庶民,各有其等级尊卑秩序,各安天命。
他们死后,墓地也按血缘关系分为公墓和邦墓两大区域。
见证奇迹先秦的墓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邦墓,一种是公墓,邦墓是指居住在都城的人死后的埋葬的地方,公墓是国君以及他的家族所埋葬的地方。公墓以血缘为基础,它的规模、墓葬的大小、随葬的器物的多少,都反映了西周在“礼”的制度下的等级差异。
从目前已发掘的周代诸侯墓来看,亚字形、中字形的墓葬形制依然承袭了商代王陵。
而受到宗法、礼乐制的影响,此时墓葬殉葬的奴隶数量趋于减少,而随葬以鼎、簋为主的青铜礼器及玉器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列鼎制度,彰显出周代礼仪之邦的文明形态。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礼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而乐营造社会和谐,周人打造了一个具有超强稳定性的社会结构,创纪录地使西周和东周延续了八百年。
如果说,东方帝王谷内哪一座帝陵最引人瞩目,相信答案一定会高度一致,那就是位于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
这座在关中平原屹立了千年的封土堆,埋葬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他的陵寝,方圆56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北京故宫,前后修建39年,役用工匠72万人,修建时间比埃及胡夫大金字塔还要长8年。
如此浩大的工程,如同秦始皇本人一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穿越千年的时空,出现在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们的面前。
这些陶俑规模之巨大,场面之威武,艺术水平之高超,震惊世界,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这却仅仅是秦始皇陵中的一个陪葬坑而已。
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目前已经判明秦始皇陵区遗址以覆斗形封土为中心,周围分布着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基址,600多座各类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地,发掘出土了兵马俑、铜车马、青铜水禽、百戏俑、文官俑、各类瓦当等珍贵文物5万余件。
秦始皇帝陵园是中国古代第一座设制完善、体系完备的、独立的帝王陵园,他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带到了地下,在陵园里面埋葬了大量的跟个人生活有关系的一些文物。与此同时,还把一套武备齐全、体系完整的中央政府的机构以陪葬坑的形式带到地下。秦始皇帝陵园是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和地下王国。
相比于商周社会的集中公墓制,秦始皇陵园将独立陵园制推向成熟形态。一位皇帝死后拥有一座独立的巨大陵园,这体现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君主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发布评论